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沈阳故宫大政殿与崇政殿:见证清朝兴衰的宫廷建筑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41: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沈阳故宫大政殿与崇政殿:见证清朝兴衰的宫廷建筑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核心建筑大政殿和崇政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大政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而崇政殿则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这两座建筑不仅展示了清朝早期的宫廷文化和建筑艺术,还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历程。快来一起探秘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宫殿吧!

01

历史背景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1625年,努尔哈赤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02

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庄严之美

走进沈阳故宫东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北侧正中的大政殿。它既是整个宫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也是装饰艺术和使用制度方面最具特色者之一。大政殿的造型很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在清代确实也俗称之为“八角殿”或“八方亭”,不过,按照正规的叫法应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架结构”建筑。大政殿高21米,由上至下可以分成殿顶、殿身、殿基三个部分。而龙的元素在这三个部分都有所体现。

殿顶最高处是近两米高的五彩琉璃宝顶,由宝瓶、相轮、火焰宝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并装饰着浮雕云龙,色彩斑斓,美丽吉祥。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而且是中间黄色、边缘绿色,不像北京宫殿那样全用黄瓦,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此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

大政殿外观共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殿门外两柱上的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欲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

大政殿的下部,是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砖石台基。四面都设有石阶踏跺,正南殿门前的一组中间是石雕云龙陛路,是皇帝出入大殿的御路。这里的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都带有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民间的风格,朴实生动,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政殿内,八根十余米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插殿顶。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的天花彩画,靠里侧的是万福万寿万禄万喜八个篆书汉字图案。外侧的一圈则分为八组,每组由一个梵文字图案和四个龙凤图案构成。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殿内各个方向姿态各异的云龙和兽面、莲花、如意等木雕装饰,成为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的壮美景观。

03

崇政殿:外朝中心的尊贵地位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崇政殿。中国古代宫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其中外朝区域是皇帝临朝理政和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

最能体现崇政殿尊贵地位的,还是其与众不同的建筑装饰。当然这里也分布了不少龙的装饰元素。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外侧是与大政殿相同的兽面,柱顶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是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枋内外的二龙戏珠浮雕,金光闪烁,横贯外檐,增添了华丽精美的效果。

崇政殿的墀头部位是上下相叠的几组飞龙、麒麟和瑞草奇花。在殿顶和房山上端的正脊、垂脊、博风、山花等部位,也都有五彩缤纷的琉璃构件,以黄、绿、蓝为主要色调,行龙火焰珠为基本内容题材,殿顶四角的羊、狮、龙、海马等“脊兽”,也分别用白、蓝、绿、黄、红等不同颜色。

殿内的殿柱,下部为红、蓝、白三色相间的“立水”,再往上是翻卷的浪涛和腾飞的金龙,周围点缀火焰流云。中段近似半圆形的“包袱”内为红地金龙和如意云朵,两端是各色奇花瑞草,既高贵深沉又祥和自然。五架梁以上及檐枋、角背等处是比较规范的“龙草和玺”类彩画,红蓝相间的主调衬托金色行龙,犹如在殿内搭起一道道腾空飞舞的彩带,再配以椽间望板上所绘蓝天白云,更增添了富于想象的清新意境。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在殿内正中北侧,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为官员们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称“陛下”。在陛上后部,又有一类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制,外罩金漆彩绘,并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并特意保持与殿内外原有装饰风格基本一致。其上方的“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则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宫顺治所书匾题写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使用者的无上尊严。

04

功能与用途

虽然大政殿和崇政殿都是沈阳故宫重要的建筑,但是它们在使用功能上有着显著不同。从崇政殿角度看,首先,做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而大政殿则是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时的“大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崇政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而大政殿则更像是一座“会堂”。

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而大政殿则是在元旦、万寿节等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

此外,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

05

文化价值

大政殿和崇政殿不仅是清朝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它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满、蒙古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特色,展现了清朝初期的文化包容性和创新精神。这种独特的“混搭”风格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政殿和崇政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清朝的崛起和兴衰,记录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今天,这两座宏伟的建筑依然矗立在沈阳故宫之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