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圣地五台山寺庙增至86处,雁门关年迎百万游客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28: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圣地五台山寺庙增至86处,雁门关年迎百万游客

“五台山和雁门关,一文一武,一南一北,如同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忻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沧桑巨变。作为忻州古城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01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东方圣殿

五台山,因盛夏气候凉爽而得名“清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这里集宗教、建筑、艺术、自然、生态等多重价值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

五台山现存86处宗教活动场所,包括12处藏传寺院和74处汉传寺院。这些寺庙建筑群,从唐代延续至今,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显通寺、万佛阁、菩萨顶、殊像寺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信徒和游客前来朝圣观光。

五台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宝库。这里保存着1.46万余尊佛菩萨、罗汉等造像,5.45万余册梵、日、汉等多语种经书,以及238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管委会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2023年,景区争取到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481万元,用于显通寺、碧山寺、塔院寺大白塔等六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同时,景区还推进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实施塔院寺和显通寺数字化保护工程,大大提升了文物管理水平。

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方面,五台山同样不遗余力。景区实行交通智能化管理,自驾车进入核心景区需预约,游客可乘坐免费旅游公交。2023年,五台山景区接待游客604.7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54.02万人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些数据背后,是五台山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的平衡之道。

02

雁门关:边塞文化的象征

如果说五台山是忻州的“文脉”,那么雁门关就是忻州的“武魂”。雁门关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的说法,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关口,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雁门关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文化交融的枢纽。这里见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佳话,记录了杨家将的忠勇事迹,还发生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雁门关大捷。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雁门关的边塞文化,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到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诉说着雁门关的雄浑与苍凉。据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有近200首诗作与雁门关有关,足见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代县县委、县政府实施“关城联动”战略,推动雁门关与代州古城协同发展。2024年,雁门关景区接待游客量达115.55万人次,同比增长显著。代州古城景区则吸引了15.21万游客,较2023年增长127%。两大景区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代县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为提升游客体验,雁门关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了文化体验、自然风光、遗址观光、度假娱乐、研学教育、红色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多元旅游项目。同时,景区还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杨家将武术、雁门黄酒等,都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元素。

五台山和雁门关,作为忻州古城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示了忻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了忻州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也寄托着忻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这两大地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