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泽东童年求学趣事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56: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泽东童年求学趣事揭秘

1906年夏末秋凉之时,湖南湘潭韶山冲的石板古道上迎来了两个行人,为首的中年男子,身材瘦削,穿着一件蓝布长衫,步伐稳健。紧跟其后的是一个约莫十几岁上下的少年,少年的双眼饱满有神,身材就像抽了芽的枝条一样,瘦长挺拔。两人一路边走边谈,走在前方长者频频回头看向紧跟其后的年轻人,这个长者名叫毛贻昌,家境尚可,紧跟其后的是他的儿子毛泽东。

父亲两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天亮之前到达了井湾里蔡家塘,此前毛润之已经读完了六年的私塾。毛贻昌希望他将来能为家族争光,便带着儿子来到了侄子毛宇居的私塾里,拜在他的门下读书,毛宇居是毛润之的第七位老师,他们是未出五辈的堂兄弟。毛宇居是饱读四书五经的先生,精通古文,尤擅诗词,学识渊博,毛贻昌和毛宇居的父亲毛福生是堂兄弟,两人关系十分亲密。

因此毛贻昌父子刚迈进大门,毛宇居就赶忙起身相迎,落座后,毛贻昌开口道:“老侄,润之就交给你了,请你严加管教。”毛宇居也连连点头,道:“这个自然,这个自然”,这是毛主席和毛宇居师生情谊的开始,但是相较于毛主席的活跃思维,毛宇居却显得有些沉闷,保守。毛宇居对四书五经,古籍名诗,无一不通,他常常以君子之德来要求自己,循规蹈矩,研习四书五经。与他而言,除却四书五经之外,其他的小说、杂记都是废书,是没用的闲书,他不许学生翻阅其他书籍,只许他们规规矩矩研习四书五经。

但是毛主席此时只有十三岁,正是思想活跃的年纪,他常常翻阅一些小说或者杂记来阅读,这让毛宇居颇为不快。一天上午,毛宇居正坐在讲台上,高声朗诵论语之时,毛主席却在下方偷偷地翻阅起了《水浒全传》的绣像。毛宇居用犀利的目光一扫,就看出了毛主席的小动作,趁着毛主席看得津津有味之际,毛宇居快步来到毛主席的身后,一把抽出了那本绣像。毛宇居拿着绣像,脸都气红了,呵斥道:“毛润之,你胆大妄为,偷看闲书,成何体统”,毛主席自知理亏,低着头认错。怎料毛宇居越说越气,还给主席布置了一项任务:以“天井”为题作一首诗,做完后,他要亲自检验,如果作得不好,就将毛主席偷看闲书一事告知毛贻昌。布置完任务之后,毛宇居气呼呼地拿着戒尺返回了屋内,继续摇头晃脑地朗读“之乎者也”去了。

院子里只剩下了毛主席一个人,他围着方形天井转了许久,见天井处铺着地砖,因为湿润,四周还布满了青苔,天井中是清澈见底的湖水,水的底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毛主席灵机一动,遂作打油诗一首:“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其实毛主席是借小鱼来影射自己的现状,连读书的自由都没有,只能在四书五经的压迫下,被迫接禁锢的思维,有限的知识,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可悲之处吗,何谈自由?

毛宇居听到这首诗后,啧啧称奇,毛主席小小年仅就能洞彻事物的本质,难能可贵,确实了不起。而毛主席也因为这首诗,免去了一次责罚。从这次之后,毛宇居对毛主席的关注越来越多,他能觉察到,毛主席有着同年段儿童所没有的魄力和胆识。

相比于其他孩子,毛主席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胆大有魄力,背古诗文时,毛主席总能一遍过,头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能将其完整复述出来,并常常加上自己的理解。毛宇居对毛主席是又爱又气,爱是因为毛主席是个奇才,爱思考,总能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气的是毛主席思维活跃,时常会做出一些让他措手不及的事情。比如毛主席从来不喊他“先生”,只叫他“大哥”,这对讲究师道尊严的毛宇居来说,有些难以忍受,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摩擦。

有一天,毛宇居心血来潮,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对对子,他工于诗词,教授学生们的都是八股文,因此时常进行这种额外训练。毛宇居先出上联:“天”,毛主席不假思索地答道:“示”,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认为毛主席根本不会对对子。但是毛宇居却眼睛一亮,紧接着又出了一题:“地”,毛主席思考了几秒钟之后,答道:“耑”,同窗们闻言,都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天”字拆开来就是“一大”,而他对的“示”字拆开来则是“二小”,“一大”对“二小”,对仗工整。“地”字拆开来是“土也”,而毛主席对的“耑”字拆开来,则是“山而”,“土也”对“山而”,不仅工整而且机巧。同窗们闻言都羞红了脸,再也没有嘲笑之意了。也正是这次特殊地对对子任务,让毛宇居认识到了毛主席的独特之处。

毛宇居因材施教,遂改变了对毛主席的教育方法,而毛主席觉察到了大哥的真心之后,也改变了称呼,恭恭敬敬叫了声:“先生”。两人相差十二岁,是师生关系,也是书友关系。有一次,毛宇居讲到严子陵誓死不做汉朝官员一事时,对严子陵的评价很高,称其宁愿隐居富士山,也不愿意成为汉武帝的官员。淡泊名利,坦然婉拒高官厚禄,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学生们听后,都对先生的看法表示赞同。没想到,毛主席却严肃地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这种看法,在毛主席看来,严子陵是个狡狯的庸人。作为文人,不为世所用,不思报国救民之计,却假借着高风亮节之名,打着别样的心思,空有一身学识,却不为国效力,实乃庸人也。毛宇居听完后,啧啧称奇,这是第一个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没有拘泥于世俗,反而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出发,评析了严子陵辞官一事,毛宇居深为叹服。

1910年秋天,毛贻昌觉得儿子学得差不多了,便想让其去湘潭的一家米行里做学徒,在那个年代,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大都如此。抢走板凳毛泽东宽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往外婆家棠佳阁暂住。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出名的读书人,文才不错,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运动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运动。在这启蒙运动馆还再次发生过毛泽东抢走板凳的故事。毛泽东3岁时,就讨厌认字,一字连何谓三遍,他就忘记了。一天,舅舅进的启蒙运动馆开学了。他听见蒙馆里读书声,干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完,他大舅母平都没平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走与一个比他高达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好向先生责问:先生的外甥跪了我的板凳。他舅母平到这里,双手去抱着外甥,闻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愿,大舅父去抢走,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闻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读书,只好另去找一条板凳敲了一个简陋桌子,让其答辩。从此,毛泽东出了启蒙运动馆里的旁听生,并教导了好学、好问、诚写出、勤练的习惯。幸同学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明确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不吃。文七妹以为儿子有可能是为了节省来往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表示同意了儿子的拒绝。可是在这以后的倒数几天内,文七妹找到儿子带上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变得很饥饿的样子。她之后一眼问话毛泽东。原本,毛泽东有一位叫黑皮伢子的同学,家里很穷,常常没午饭不吃。毛泽东之后把自己的午饭拿出来,和黑皮伢子两个人烘着不吃。文七妹听见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责备儿子,反而深感十分难过。她告诉他儿子说道:你应当早于一点告诉他我。你这样做到是准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怕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打算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更加喜乐。

不作古诗有一次,老师毛宇居于出外,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需在室内背书,不许走进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回头,毛泽东后脚就横跨出了门。他背著书包爬到到后山上去了。他一旁背书,一旁摘取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取了一书包。返回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来上几粒毛栗子,也孝顺已回去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问说道: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得好了。毛宇居于告诉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回到院子中央,拿着天井道:我要你以井为题作首诗!毛泽东沿着天井并转了两圈,之后口占到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闻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总有一天养不长。间接抨击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抨击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牛司令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种菜时,常常在山坡上嬉戏,一玩起来往往就误将了种菜,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吃,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撕开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敲好牛,又让大家玩游戏得心痛?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为三班:一班看牛,不想它们不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行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行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慢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返回了原本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不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进了众多篓子;采行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上回去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当作,合理地分得每个人。有时过于分了,他就较少分一点。而有剩下的草,他就用绳拧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跃一起捉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游戏得心痛,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种菜,称之为他为牛司令。不讲理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穿著。他经常对人说道:星期一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www.gs5000.cn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跑到一个山谷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丢下了去路,原本是当地一个姓氏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已听闻,这个人常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丰欺贫。赵某斜在路上,刻薄地说道:我告诉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结论,我就敲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要回来!赵某接着说道: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离如何说明,通一起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作思索之后说道:赵公元帅的赵,有钱人无钱的钱,有理公然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道过,有钱人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得后脸上通红,又气愤又失望,只好让他过去。

这些童年趣事,展现了毛泽东的智慧、勇气和独特个性,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真实面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