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电局创新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领先电网
广州供电局创新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领先电网
广州供电局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数字化转型,成功推动了南方电网基建项目的高效管理。他们采用“M-11+1S”管理体系,运用企业架构蓝图优化流程,以数智赋能业务提升,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显著提高了供电质量和效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城中村用电问题,还在迎峰度夏期间取得了卓越成效,树立了行业标杆。
创新管理模式引领基建革新
广州供电局在基建项目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三化”联动和配网规建运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体系化、架构化、数字化”为核心,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了基建项目的高效管理。
“M-11+1S”管理体系是广州供电局基建管理的一大亮点。该体系包括1个综合管理体系和21个管理子体系,涵盖了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新兴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这种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为广州供电局的基建项目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范。
绿色低碳转型树立行业标杆
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广州供电局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国首座近零能耗的500千伏科北变电站就是其绿色创新的代表作。该变电站通过采用预制装配工艺、分布式光伏、节能设备和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等创新技术,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科北变电站的主体建筑采用全钢结构和装配式外墙围护结构,不仅缩短了6个月建设工期,还减少了施工机械和临时设施的碳排放。变电站配置的高性能机电设备将建筑本体的综合节能率提升18%,并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年节约用水量达6060吨。
在运行阶段,科北变电站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选用高效节能暖通设备和采用光导无电照明技术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变电站的主控通信楼和巡检楼清洁电量使用占比达到60%,并安装了1台60千瓦的双枪直流充电桩,实现运维车辆“以电代油”。
广州供电局还积极研发绿色低碳建材,通过采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副产品,形成新型低碳高强凝胶,减少碳排放76%以上。此外,广州供电局牵头编制的《绿色低碳智能变电站设计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数字化转型赋能智能电网
广州供电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南沙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是其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该示范区聚焦电鸿即插即用、远程升级等特性在电力全业务领域的应用,充分展现了电鸿的“四个效应”。
电鸿物联操作系统是基于开源体系构建的电力统一物联操作系统,面向实时控制、边缘计算、极轻量等复杂场景,以底层内核重构实现安全与性能增强。通过电鸿化改造,广州供电局实现了海量终端的统一纳管与智能运维,智能配电安装、调试时间相比传统做法减少80%以上。
在智慧办电方面,搭载电鸿系统的电力全业务智能服务终端提高了与用户的交互效率。在变电站运维方面,电鸿PAD、智能终端和安全帽的应用提升了运维效率和安全性。此外,电鸿技术在微能源网和充电站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标杆示范效应推动行业发展
广州供电局通过打造多个示范项目和标杆成果,推动了电力行业整体发展。南沙多元超充站的建设是其创新实践的代表作。该站结合了“电鸿+车网互动+预先碳中和+自动充电”多种先进元素,实现“一秒不止一公里”的充电速度。
在广州南沙,电鸿化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全国首个中芬能源合作示范项目通过电鸿智能运维系统识别海量数据,小虎岛上实现了“电”与“氢”的分钟级转换。在广州黄埔迳下村,广州供电局创新打造“源——储——荷”资源智能互动模式,构建绿色低碳配电网,全面提升城市电网配网电力设备互联互通水平。
截至12月20日,广州全面建成424座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有效覆盖率先达到100%,不停电作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无感接入率高达90%以上,用户几乎感觉不到停电或者转供电的过程,广州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突破性进入8分钟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社会贡献彰显企业担当
广州供电局在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基建项目的高效管理和技术创新,广州供电局有效解决了城中村用电问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广州供电局通过智慧办电系统和智能服务终端,提高了与用户的交互效率,让用户办电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广州供电局还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广州新致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广州供电局党委书记李锐表示,广州供电局紧扣“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和“服务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领先标杆供电局”为实施路径,推动改革发展和创一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对标国内外可比电网企业,客户平均停电时间、用电营商环境等电网主责主业指标表现排名前列,已实现了从一流企业向领先企业的跃升。未来广州供电局将着力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城市电网企业,奋力谱写广州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