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过眼云烟”:一个成语里的苏轼人生观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3: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过眼云烟”:一个成语里的苏轼人生观

“过眼云烟”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宝绘堂记》。在这篇著名的散文中,苏轼写道:“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如烟云般转瞬即逝,不值得过分执着。苏轼用“过眼云烟”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外物虽能带来短暂的愉悦,但不应成为心灵的羁绊。

01

苏轼的创作背景

苏轼创作《宝绘堂记》时,正值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出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这段时期,苏轼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也目睹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

在《宝绘堂记》中,苏轼通过对比“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的不同态度,阐述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他认为,君子可以借外物寄托心意,但不应过分执着于外物。过分的执着,反而会成为人生的负担。苏轼以自己年轻时对书画的痴迷为例,说明了过分执着于外物可能带来的祸患。他写道:“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这段话,展现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02

“过眼云烟”的后世应用

“过眼云烟”这个成语,在后世文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描述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时。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通过描绘昔日繁华的乌衣巷如今的衰败景象,表达了“过眼云烟”的主题。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同样体现了“过眼云烟”的哲理。

03

“过眼云烟”的哲学含义

“过眼云烟”所蕴含的哲理,不仅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上,更体现在对人生、情感和理想的深刻理解。苏轼的“过眼云烟”,体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展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洒脱。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段话,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04

“过眼云烟”的现代意义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过眼云烟”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外在的名利,而应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正如苏轼所说:“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这句话,道出了现代人面对物质诱惑时应有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苏轼的“过眼云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过眼云烟”这个成语,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的追求;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苏轼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