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巨兽——二战日本战列舰长门号
消失的巨兽——二战日本战列舰长门号
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艘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战列舰,其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然而,在太平洋战争中,这艘被誉为"大家闺秀"的战列舰却鲜有突出表现,最终在核爆试验中沉没。
长门号战列舰的命名取自旧常门国,与姊妹舰陆奥号在一段时间内是最能代表日本海军的战舰,其历史上的地位甚至超过大和号。一战后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着重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战列舰。
长门号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中极为重要的一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多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山寨其它成熟版本,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号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
长门号战列舰长224.9米,舰宽34.59米,满载排水量42850吨。15座舰本式燃油锅炉,外加6座油煤混烧锅炉,驱动4台蒸汽轮机,可以提供80000轴马力,4轴三叶螺旋桨推进,航速达到了26.5节,续航力10600海里。同期其他列强的战列舰航速都在二十五节以下。
长门号的410毫米口径主炮在当时是最大的口径,彼时各国的战舰主炮都是口径356毫米上下。长门号的八门主炮收装在四个联装炮塔中,沿舰体中心线前后对称布置,前后火力平衡。18座140毫米副炮,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其所设计采用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成为了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顶端有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坚固,不易中弹。
后来日本海军的主力舰艇也都基本保留了这种设计,可以说长门号是当时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各签约列强放弃了主力大舰的建造,长门号战列舰与其姊妹舰陆奥号、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被并称为"七大战舰"。
1934年至1936年长门号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为了增大主炮射程提高了主炮仰角,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更换了新式重油锅炉,加强了防空火力,取消了鱼雷发射管,加装一座飞机弹射器及配三架侦察机。此次改装中主机没动,航速降到了25节。
1928年4月9日,以长门号战列舰为首,并与战舰陆奥号、扶桑号、巡洋舰天龙号及16只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远航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基地香港,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参加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途岛海战中,长门号虽然被编入第一战队参加了歌事,但是并没有进行战斗。
1944年10月长门号编入第二舰队参加捷一号作战,被美军的攻击机炸弹击中,机舱受损,52名舰员死亡。萨马岛海战中,长门号被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死亡38人。莱特湾海战后回到日本本土,因燃料物资均不足,难以再次远航,一直停留在横须贺直至战败投降。
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美国海军当然看不上此时老态龙钟的长门号,于是被选为原子弹爆炸试验靶舰。经历了两次核爆试验后长门号终于严重受损而沉没。
长门号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碌碌无为。与陆奥号、大和号、武藏号同是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舰被谨慎使用,加上航速的限制,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