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靠《黄帝内经》活到106岁,你也能吗?
宋美龄靠《黄帝内经》活到106岁,你也能吗?
宋美龄,这位传奇女性,不仅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其惊人的长寿为世人所称道。她一生多病,两次患癌,却最终活到了106岁。她的长寿秘诀是什么?答案令人惊喜:她研读《黄帝内经》,并依书中方法调理身体,最终战胜疾病,赢得了长寿。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医家之宗”。它不仅是一部医书,更是一部涵盖养生、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百科全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合一、顺应自然、身心同养等理念,皆是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钥匙”。
养精气神:生命的三大要素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有三大要素:精、气、神。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的主宰,而气则是生命的能量。想要身心健康,需要精和神互相滋生、互相助长,这便需要气的推动来达成。
张其成教授建议,把呼吸放慢并形成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养气方法。练习时,身体坐直,两手交叉,双手拇指微微相触放于腿上,舌尖抵住上牙根部,双眼微闭,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尽量让腹部的隆起和收缩都达到极点。60次为一组,每天至少做两组,逐渐养成自然的慢呼吸。
顺应四时: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相参相应,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一年之中,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合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张其成教授建议,春夏可以晚睡早起,多去户外大步走,穿衣要宽松,头发不要紧束,保持情绪稳定,多吃新鲜蔬菜;秋冬要早睡晚起,多吃水分充足的温润食物,心情要愉悦。日夜之间,人体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发生变化。子时(23点到1点)、午时(11点到13点)、卯时(5点到7点)、酉时(17点到19点)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子时阴极而阳现,午时阳极而阴现,这两个时辰是阴阳的交接点,睡眠状态对完成阴阳交接最有利,因此古人常有睡子午觉的习惯。张其成建议,夜里11点前入睡,中午要睡30分钟午觉或闭目养神15~30分钟。卯时和酉时是阴阳的平衡点,卯时起床、酉时运动,有助于保持气血活力。
五脏调理:系统工程
《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与五行对应的理论,即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因此,如果肝有疾患,按照相克原理,未来脾、肾、心、肺会相继出现问题。
保养脏腑是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五脏同调,让各脏腑达到平衡,才能健康长寿。五脏调理各有重点。养心重在吃和睡:心气不足,可食人参、黄芪扶正强壮;心阴不足,可食桂圆、大枣、莲子补血安神;同时要睡好子午觉。养肝抓住吃、睡、动:日常饮食要清淡,肝不好的人要少吃或不吃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酒,适当吃枸杞、阿胶等养肝食物;不要过度疲劳,注意休息,尽量躺下休息,睡好子午觉;春季多去户外散步、踏青、打太极拳。养肺要兼顾呼吸和食补:尽量放慢呼吸;多吃玉米、番茄、梨等食物,有助于保持肺的温润。养脾胃注重季节和七分饱:夏季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多吃粥可以开胃增食,振作精神;切忌多食,每顿饭只能吃到七八分饱。养肾可按摩节欲加食补:按摩下丹田(在肚脐与会阴之间)和后丹田(即命门穴,位于后腰脊柱区,与肚脐对应)有助于养肾;房事不要过度,保存精气;多吃核桃、枸杞、大豆、芝麻等补肾食品。
饮食养生:五谷为养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五谷是用来营养身体的,五果是用来辅助营养的,五畜是用来补益身体的,五菜是用来补充身体的。所谓“五”,并非只有五种食物,而是代表五大种类,可见,古人饮食非常强调荤素粗细搭配。
张其成认为,倘若偏离饮食本质,就做不到真正的养生,建议人们饮食有节,多吃身体需要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身体不需要的食物。饮食需因时、因人而异。张其成强调,饮食要符合人体的代谢规律,遵循一天的阴阳变化,做到早餐吃好,午餐补足能量,晚餐只需适量饮食。饮食还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比如,阳性体质少吃偏热的食物,阴性体质应避开寒性食物。饮食养生除了要关注食物本身,还要格外注意其对脾胃的影响。脾胃是后天之本,肩负着全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大,脾胃协调,才能保证生命活动平衡。脾胃受损常始于不良饮食习惯,现代人追求口腹之欲,喝冰奶茶、吃辛辣火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张其成认为,健脾养胃应从改善饮食习惯开始,以清淡为主,少吃刺激食物,注意定时定量,每餐七分饱,细嚼慢咽。
养心: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认为,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养心的记载。张其成将它们归纳为五个“心”,即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心态平和是一种清静的心态,心平了气就和,气和了血就通,血通了筋就柔,人就能远离疾病。心情快乐指能将自己的嗜好调适得当,生活中没有恼怒、愤恨,保持悠闲自足的心境。心地善良指保持善良的本性,助人为乐。善良可以使阳气生发,阳气足了,人就能健康快乐。心胸开阔指不计较眼前利益,不局限于个人得失。眼界宽了,心胸大了,人就能畅达健康。心灵纯净指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现代人如何借鉴古代养生方法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
经络养生:激活身体自愈力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饮食养生:平衡是关键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顺时养生:与自然同步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减毒养生:保持身心平衡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静神养生:内心的宁静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道德与健康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平衡是关键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因时因人而异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珍惜生命之源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结语
宋美龄的长寿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些古老的养生理念,通过调养精气神、顺应自然规律、平衡饮食、静心修身等方式,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正如张其成教授所说,养生就是养精气神,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实践这些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法,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享受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