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深度分析:67家信托公司全景扫描
信托行业深度分析:67家信托公司全景扫描
目前存续的信托公司共有67家,其中3家已上市。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集中了多数信托公司。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信托行业正加速转型,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成为发展重点。2023年信托行业利润规模触底回升至423.74亿元,同比增16.92%。
信托公司基本情况
股东情况
目前存续的信托公司共有67家(不含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其中3家已上市,分别为陕西信托(陕国投A)、山东信托和建元信托。从区域分布来看,67家信托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11家)、上海(7家)、广东(5家)、浙江(5家)、江苏(4家)、陕西(3家),合计35家,占全部区域的52%。从控股类型来看,金融控股企业占比19.40%,地方和国企控股占比41.79%,央企控股占比22.39%,民营控股占比16.42%。
破产及风险案例
四川信托因违规使用资金导致产品无法兑付,于2024年4月进入破产程序。新华信托因与“明天系”关联,资金链断裂,于2023年5月被裁定破产。建元信托(原安信信托)于2023年完成重组,成为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华信信托自2019年底被列为高风险机构,目前重组进程不顺利。新时代信托作为“明天系”金融机构之一,目前招商银行正筹备收购。华融信托于2022年12月由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接管,现已更名为兴宝国际信托。民生信托自2020年起连续亏损,近期已聘请中信信托和华融国际信托提供经营管理服务。
三分类新规实施与行业转型
2023年3月34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标志着信托业开启新一轮转型。新规设置3年过渡期,以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设置公司治理(20%)、资本要求(20%)、风险管理(20%)、行为管理(30%)、业务转型(10%)等评级模块,评级结果分为6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机构风险越大。
行业经营现状分析
资产规模
从信托规模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2018年之后,信托规模持续下降,主要是2018年4月份发布了资管新规(信托公司压缩通道及融资类信托业务),对产品的设计以及销售拓展带来较大影响。到2022年信托规模才开始逐步企稳回升,但是增幅相对有限,一方面是传统的融资类业务受到严格的约束,资产管理信托、家族信托、家庭信托、慈善信托等新型优质细分赛道,在当前经济及监管环境下,供给增长爆发力偏弱,短期内尚难形成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存量信托资产中,还需关注自身资产质量及外部各类风险事件传导引发的资产减值压力。
根据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4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较3季度末增加1.28万亿元,环比增幅为5.65%,较上年同期增加2.79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3.17%。
2023年4季度信托业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任务,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因此信托资产规模延续了持续回升的发展趋势,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信托规模的回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信托行业已经走出了资管新规的政策周期影响。
排名前四的分别为华润深国投信托25984.97亿元、中信信托20593.35亿元、中国对外经贸信托15724.44亿元,建信信托11708.54亿元,四家信托公司资产规模均超过一万亿。其中,华润信托较一年之前接近增长1万亿元,中信信托、中国对外经贸信托、华鑫国际信托资产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来看,排名前十的公司有7家出现了上涨,3家出现了下降。
利润规模
信托行业的利润规模从2017年触顶824.11亿元之后,此后持续下降,2022年行业利润总额创十年新低362.43亿元,相比2017年下降幅度高达56.02%。
2023年信托行业利润规模触底回升至423.74亿元,相比2022年上涨了16.92%。总体上来看从2017年之后,信托行业的利润规模呈现一个震荡下行的趋势,说明宏观经济处于调整周期,房地产持续低迷叠加资管新规的影响,信托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2023年信托公司的净利润排名来看,上海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排名前三,分别为49.52亿、42.54亿、26.32亿。上海国际信托2023年净利润暴涨主要是出售了上投摩根股份带来的收益增长,江苏信托利润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持有江苏银行股权分红,仅江苏银行带来的投资收益就有20.22亿元。
华润信托管理规模创新高,2.6万亿规模,行业第一名,但是净利润仅13.99亿多,同比下滑超30%。2023年规模新增较大主要投向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表现较差,对业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建信信托2023年无论规模、营收、净利润同比都有下滑,下滑幅度在20%左右,不算太大。
英大信托营收与净利润继续稳健增长,英大信托是业内最具有“特色化”的信托公司,产融结合走在了行业前列。英大信托业绩与国家电网建设资金需求共振,在信托行业整体面临转型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英大信托紧密围绕电力产业链布局金融业务,有效规避了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了稳健增长。
华鑫信托业绩大爆发,营收同比增长27.65%,净利润同比增长39.70%,华鑫信托是业内稳健型信托公司代表之一。公司坚持深挖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低碳能源产业链,打造“绿色+”业务模式,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抓手推动绿色金融业务落地,取得了诸多实际成果。公司以提升绿色金融质效为导向,业务模式涉及资产证券化、项目贷款、绿色股权、产业基金等。
年报整体来看,部分头部或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增速明显放缓,多数是受房地产的影响。
资产分析
- 资金来源分类
截至2023年4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为13.52万亿元,占比达到56.5%;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较2023年3季度末减少1.05万亿元,环比减少2.64%,占比为16.12%;管理财产信托规模6.55万亿元,较2023年3季度末增加3498亿元,环比增长5.64%,占比27.37%。
2014至2016年单一资金来源占比高达50%以上,主要是资管新规出台前,房地产、基建的融资需求旺盛,受到银行理财资金高收益资产配置需求以及银行资产出表、回表周期中绕开限贷行业、贷款授信额度、存贷比、集中度等指标影响,信托公司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主导信托行业发展。
自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去通道化进入了深度阶段,传统单一资金信托为主的被动管理业务占比持续下降,集合资金信托占比、管理财产信托占比快速上升,资管新规对信托行业的资金来源结构进行了彻底的重塑。
2023年集合资金信托占比高达56.51%,单一资金信托占比降低为16.12%,管理财产信托占比为27.37%。随着信托行业从传统通道向主动管理转型的持续深入,集合信托已经成为信托产品的主要资金来源。
- 功能分类
截至2023年4季度末,投资类信托规模为11.57万亿元,较2023年3季度末增加8711亿元,环比增速为8.15%,占比48.34%;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48万亿元,环比增加2291亿元,增速7.06%,占比14.5%;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8.88万亿元,较3季度增加1798亿元,增幅为2%,占比37.12%。
融资类信托此前利用信托产品灵活性优势,使得银行理财等低风险偏好资金绕开监管限制大量流入限贷行业等,导致隐含信用风险大幅提升,自2010年起监管就分别从银行端和信托端发布多项规章制度,限制融资类信托额度,使得融资类业务规模占比持续压缩,而通道业务也由融资类转向事务管理类,导致事务管理类占比快速提升。
2018年资管新规之后,融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中以通道为主的传统信托业务持续压缩。根据信托资金功能分类来看,2023年融资类信托占比为14.53%,投资类信托占比大幅提升至48.34%,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下降为37.13%。
2023年以来,投资类信托作为主动管理转型重点,规模首超十万亿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投资类信托以及事务管理类中的服务信托占比持续提升,信托的发展进入了新的一个周期。
资金信托分析
- 资金信托规模趋势
资金信托指以货币资金为信托财产,各信托关系人以此建立的信托。资金信托的投资范围相对广泛,可以灵活配置各类资产。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资金信托规模触顶之后,受到2018年资管新规的影响,资金信托规模开始下降,2023年总规模为17.38万亿元,相比2022年回升了15.59%,呈现小幅回升的趋势。
- 资金信托投向变化趋势
从资金信托的投向来看,根据信托业协会的公布数据,资金信托主要投向包括了基础产业、房地产、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其他行业,投资方向较为分散。2023年投资占比最大的为工商企业26.00%,其次为债券市场22.83%,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占比快速下降,从2019年的高点15.07%下降到2023年的低点5.60%,表明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信托主营业态的时代已告终结。
基础产业投资占比从2014年的21.24%持续下降到2023年的8.73%,资金信托投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的规模占比总体较为稳定。
证券投资信托分析
证券投资信托是指信托公司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者单独管理的信托产品项下资金投资于依法公开发行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交易场所公开交易的证券的经营行为。资管新规之后,证券投资信托的规模出现下行,从2020年开始,证券投资信托的规模大幅上涨,截至2023年末达到7.32万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了29.55%。
证券投资信托根据投资产品与投资策略的不同,划分为一级市场信托、二级市场信托、基金信托、组合投资信托等。其中组合投资信托的占比最大,过去十年占比始终维持在50%以上,2023年末71.61%,创十年新高。主要是因为组合投资信托的特点是将资金分散投资不同的证券品种或者投资组合,风险较为分散,收益相对稳定,比较符合信托客户群体的投资理财需求。
行业信用风险分析
信托违约数据分析
据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2023年共计披露违约风险项目近230款,涉及金额约700亿元,风险项目数量同比继续减少13.4%,涉险金额同比继续下降41.7%。从违约信托产品的投资领域来看,房地产类最多涉及金额大约490亿元,占全部违约金额的比例高达69.94%,目前房地产类信托产品的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方面,从2022年以来“金融16条”“三支箭”等支持房企融资政策先后落地,到2023年10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1月涉房贷款“三个不低于”政策,再到2024年1月住建部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持续推出,房地产企业融资端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未来房地产类的信托产品违约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好转。
信托公司的业务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信托业务和固有业务。固有业务是信托公司的自营业务,指信托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贷款、租赁、投资、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业务,并从中获得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绝大部分信托公司每年都会披露固有业务的资产质量情况,近年来该业务不良率在增加。
从全行业来看,根据企业预警通公布的公司数据来看,有12家信托公司不良高于20%。2023年,不良率超过50%的公司有建元信托100%、昆仑信托59.81%、华澳信托55.35%等;不良率20%至50%区间的公司有:爱建信托20.17%、华宸信托22.48%、东莞信托25.21%、山西信托28.51%、兴业国际信托31.28%、吉林信托49.82%等。
高风险信托公司成因分析
建元信托不良率最高,主要是该信托公司存量贷款和债权投资的交易对手以中小企业为主,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较大,自2018年底陆续发生违约的情况,而且违约情况未发生实质性好转,公司贷款、债权投资本息逾期天数在720天以上,构成实质性违约。
吉林信托固有业务不良率居高不下,与其掌舵者有较大关系。2023年5月,吉林信托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邰戈因受贿、贪污,以及滥用国有企业人员职权等违法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邰戈已经不是吉林信托落马的首位董事长。在邰戈之前,吉林信托已连续有三任董事长落马。从地域来看,吉林信托地处东北,东北当前经济下滑,人口持续外流,经济缺乏活力,信托产业首当其冲。
昆仑信托不良率高主要是连续踩雷。昆仑信托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控股的金融企业。昆仑信托2022年开始发生了多起重大诉讼。其中,涉及重庆财信集团、中天金融、中天城投、北大资源集团等等。据宝能系公司钜盛华披露的2021年年度审计报告和公司债券年度报告,钜盛华对昆仑信托的债务逾期总额为14.74亿元。此外,东方金钰对昆仑信托的逾期本金为6790万元,到期日为2019年1月3日。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2年这四年时间,昆仑信托财富11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昆仑信托银亿东方亿圣股权收益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昆仑信托财富117号、1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先后出现违约情况,共涉及融资金额13.24亿元。
信托公司固有业务不良的飙升,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是与当前经济领域的风险暴露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固有业务因房地产等风险暴露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托业务风险向固有业务传导,而推升了固有资产不良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出现严重问题的信托公司都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制度失效、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领导层合规意识不强等问题,且在发生风险后以多种方式违规承接风险项目试图掩盖问题,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严,造成了公司和客户更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