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名作《望岳》,充满青春豪情,最后两句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传唱千古
杜甫的名作《望岳》,充满青春豪情,最后两句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传唱千古
《望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24岁漫游齐赵期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更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他诗艺精湛,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在杜甫的诗中,《望岳》是最广为传颂的一首。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青年杜甫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24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应试进士,结果考场失利,落第而归。杜甫的家境并不宽裕,此时盘缠所剩无几。对于有志于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杜甫来说不得不离开物价高企的大都市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周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望岳》就是他在漫游途中所作。所以再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想到的是“旅行的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诗与远方。
“远方”能让我们摆脱现实环境中的负面联想。在应试失败的长安城,一草一木都可能让杜甫触绪伤怀。唯有走出伤心之地,奔赴远方,才能让他养好精神,回马再战。
所以当杜甫远远望见巍峨的泰山之时,他心怀激荡,不能自己。这首诗名为《望岳》,全诗紧紧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最后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先是远眺,“岱宗夫如何?”以问句开头,恰恰表达了杜甫初见泰山那种惊艳仰慕的心情。远远横亘在远方的泰山,青翠绵延在齐鲁大地之上。这里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走进泰山,开始近观。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杜甫感受到了泰山的秀丽和巍峨。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用一个“割”字,给人感觉泰山有一种主宰的力量,它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在细望山间的风景和物体,心情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让他心胸亦为之荡漾。他被这神奇缥缈的景观所吸引,想睁大眼睛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杜甫想看清楚的只是山中的景色吗?不,还有他的人生之路。考场失利之后,来自底层的他要如何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呢?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选择哪一条路呢?
诗圣不愧是诗圣,他的内心早有了答案,那就是“会当凌绝顶”。他被泰山巍峨的山势激起了心中豪情,决定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变小的不仅仅是众山,还有凡俗尘世的一切。
科举失利又如何!理想暂时无法实现又如何!当下心中的烦闷无非是因为自己站得太低,看得不远。既然生活在开元盛世,青春的热血就不会被冰冻。他发誓要登上顶峰,就可以驰骋千里目,一览众山小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就在于他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盛唐气象之下的健全人格,只有那样的时代,才能够孕育出众多伟大的诗人,璀璨夺目!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