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行为泛滥,法律边界何在?
“擦边”行为泛滥,法律边界何在?
“前辈姐姐,你要擦就擦你的呗,就不要给体操扣屎盆子了,你的正能量体操好像不需要。”
这句看似随意的评论,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奥运冠军管晨辰的一句话,将网红吴柳芳推上了风口浪尖。吴柳芳因发布带有挑逗性的舞蹈视频而被质疑“擦边”,账号一度被封禁。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擦边”行为的广泛讨论,也让人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擦边”?它与法律和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擦边”一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最初源自乒乓球术语“擦边球”,特指球打在球台边缘的情况。而在网络语境下,“擦边”则演变为指代那些游走在道德或法律边缘的行为,尤其是那些通过衣着暴露或行为挑逗来吸引眼球的内容。
面对“擦边”行为,著名法学教授罗翔在一次视频节目中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他指出,“擦边”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人们往往会对一些难以准确定义的行为产生感性的情绪反应。然而,在法律的语境下,这种模糊性是不可接受的。罗翔强调,违法的标准必须明确,不能模糊不清。只有当行为被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时,才能对其定罪处罚。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某行为为犯罪,那么该行为就不能被视为犯罪。
罗翔的观点提醒我们,在讨论“擦边”行为时,必须回归法律本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直播和内容发布必须遵守以下几点:
- 不得违反公序良俗:直播内容应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不得传播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 禁止低俗软色情营销:不得以暗示性或挑逗性的内容吸引流量,进行商业营销。
-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得发布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软色情、暴力等。
- 尊重他人权益: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
这些规定为“擦边”行为划定了明确的法律边界。例如,在平川公安依法约谈低俗主播的案例中,两位主播因在直播中使用低俗语言和挑逗性行为,违反了上述规定,被依法要求整改。类似案例还有国家网信办通报的一批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典型案例,包括恶意制作“沙雕动画”、传播软色情内容、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这些行为都明确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
然而,法律的边界并不总是清晰可见。在一些情况下,擦边行为可能并未直接触犯法律,但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例如,前中国击剑运动员秦雪因发布展示身材的视频被质疑,前游泳冠军刘湘也因穿着泳装被指责“擦边”。这些事件反映出社会对“擦边”行为的界定存在分歧,也凸显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
面对这种模糊性,罗翔教授的观点尤为重要。他提醒我们,不能仅凭个人的感性判断来定罪,而应该依据明确的法律标准。同时,法律也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但更要超越民众的偏见,确保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看,擦边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法律层面。它还涉及到社会风气的塑造、文化价值的传递,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正如国家网信办通报的案例所示,一些擦边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尽管某些擦边行为可能未直接触犯法律,但其潜在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擦边行为呈现出泛化的趋势。从网红主播到普通用户,甚至一些商业品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例如,椰树牌椰汁的广告长期游走在擦边的边缘,小红书上也出现了以“擦边”为卖点的博主和内容。这种现象不仅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也可能对整个网络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擦边行为并非一种值得追求或效仿的行为模式。它不仅可能带来法律风险,也无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正如罗翔教授所言,擦边内容对社会经济没有作出智力、艺术、文化上的贡献,无助于人的发展,也无助于社会中人力资本的提升。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更加理性和包容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寻求共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同时,也要警惕过度解读和放大“擦边”行为的倾向,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最后,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追求个人表达和自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和道德责任。正如罗翔教授所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求别人。当然,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也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你所拥有的条件和机遇。”这种自我反思和克制,或许才是避免“擦边”雷区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网络时代,让我们一起努力,既要维护社会的道德规范,又要避免过度解读和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同时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