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躺平背后的讽刺故事
年轻人躺平背后的讽刺故事
“躺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百度贴吧的“躺平吧”,2018年,饭圈出现“躺平任嘲”的口号,指代粉丝对自家偶像的负面新闻采取的不回应、任其发展的态度。2021年4月,《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大火,作者在文中细致记录“躺平”后的真实生活,甚至一度发出“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的感叹。这一文章在互联网“一石激起千层浪”,“躺平”迅速成为民间舆论场的热门话题。
“躺平”一词走红网络后,由于其契合青年群体的集体痛点,迅速引起广大青年的情感共鸣。因此,部分青年认可并“追捧”这一热点,选择用“躺平”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妥协,甚至“躺平”已经成为部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的生活准则。更确切地说,“青年‘躺平’现象是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复杂的生活样态”(许秋晨,戴钢书,2022),也可以说,青年“躺平”现象即“由外部社会发展变迁与内部青年心态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在青年群体中形成的以低欲望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消极颓丧或戏谑自嘲的话语风格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妥协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杨山姗,2024)。
事实上,“‘45度躺平’现象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更为普遍复杂,绝对‘躺平’的行为虽然只占很小的比重”(马格,2024)。换言之,青年“只是口头‘躺平’而非行动‘躺平’,他们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他们仍在努力,仍在奋斗,仍在追逐梦想”(熊钰,2022)。青年“躺平”现象迅速兴起,但是其在我国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继承了“丧”文化和“佛系”文化的亚文化基因,在网络媒体的助推下引发全社会的热烈讨论,引诱部分青年放弃努力,直接“躺平”。青年“躺平”现象延续颓废亚文化,带有消极情绪导向,任由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作为民族和国家的希望,青年本应努力奋斗,绘就靓丽的青春图景,却选择“躺平”,逃避原有的责任与担当,不利于青年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更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经济困境: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躺平”现象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人面临的经济困境。通货膨胀、低薪和就业困难等问题,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
根据[[2]]的调查,逾7成的工作者认为“台湾目前职场所处环境对年轻世代并不友善”,直指“通货膨胀、低薪、产学落差”都是年轻世代要面的挑战。尽管台湾的薪资在10年间成长24%,基本工资更是连续8年调涨,但是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超过薪资成长,若无视“通货膨胀”这个重要的现实因素,当年轻人领着“看似已经因基本工资水涨船高的薪资”时发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感叹,就容易被不同世代的工作者形容为“不知足”、“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想躺平”。
在中国大陆,情况同样不容乐观。[[4]]指出,疫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财政金融状况变差,就业机会变少。同时,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即使付出极大努力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失去尊严与公平正义的环境,令他们逐渐失去奋斗的动力。
心理压力:看不见的枷锁
除了经济困境,心理压力也是导致年轻人选择“躺平”的重要因素。[[5]]的研究表明,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具体表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
同时,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也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
[[7]]提到,许多人因为对家人、对工作有各种情绪,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专注建设事业或创建美好生活。此外,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压力,以及对个人成长的渴望,都可能成为年轻人选择“躺平”的原因。
社会反思:我们该如何应对?
“躺平”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思。[[3]]指出,年轻人选择“躺平”触动了资本家的利益,影响了传统家庭观念,并对社会消费模式产生了影响。同时,它也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反抗,提醒社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6]]讨论了“县城文学”的兴起,这种以灰色调、破旧建筑和忧郁表情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小镇青年的乡愁和对未来的迷茫。有人批评这种文学是无病呻吟,也有人认为它真实反映了县城生活的复杂性。
面对“躺平”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5]]建议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发展空间。
结语
“躺平”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多重困境。它既是经济压力的产物,也是心理压力的体现,更是社会环境的映射。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年轻人的“不思进取”,而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如何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如何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和希望?
“躺平”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绝不是终点。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