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颐和园:慈禧太后的避暑胜地与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1: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颐和园:慈禧太后的避暑胜地与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颐和园,这座占地3.009平方公里的皇家园林,以其壮丽的昆明湖和巍峨的万寿山为核心,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展示了清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颐和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那段辉煌的历史。

01

历史沿革: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经过十四年的建设,清漪园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耗银480余万两。

然而,这座宏伟的皇家园林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才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不幸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但两年后得以修复。1961年,颐和园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2

园林布局: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颐和园全园占地面积约295公顷,整体上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区、前湖区和后山后河区四个部分。东、北、西三面设有宫门,其中东宫门是整座园林的正门。园内景致主要围绕万寿山和昆明湖展开,是清代御苑中把天然山水和人工创造巧妙融合的最佳范例。

万寿山东西长1000米,高60米左右,山势比较平缓。山南一侧沿着昆明湖的北岸设置一条漫长的游廊,从乐寿堂西侧的邀月门开始,一直向西伸展到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长达728米,像一条弧形的飘带系在山脚下,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画廊。

山中央建有一组宏伟的建筑,由南到北形成一条庄严的中轴线,分为几级台地,逐次升高,屋顶铺砌黄色琉璃瓦。其中排云殿是正式举办慈禧太后贺寿仪式的场所,而三层的佛香阁采用八角形平面、四重屋檐,阁内供奉观音像,外形高峻壮阔,成为全园的核心标志建筑,登临其上可以俯瞰昆明湖的浩淼烟波乃至整个西北郊的山水风光。

昆明湖水波滉漾,倒映山色,西部构筑了一道长长的西堤,位置、走向几乎与杭州西湖的苏堤完全一致,而且同样在堤上筑有六座石桥以作串连。湖中堆叠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三座大岛,重现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还有知春亭和凤凰墩两处小岛作为陪衬。东岸建文昌阁城关、镇水铜牛、廓如亭,以十七孔桥与南湖岛相连,岛上原有一座仿武昌黄鹤楼的三层望蟾阁,后来改为涵虚堂。

03

慈禧太后与颐和园:颐养之所与政治舞台

颐和园不仅是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也是她处理政务、接待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园内的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后妃的寝宫,格局井然有序。德和园内的三层大戏楼则是慈禧太后观戏的场所。

慈禧太后对颐和园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她不仅重建了被毁的建筑,还增建了新的景点,如苏州街。这条全长270米的买卖街,两岸搭建店铺布景,模仿江南的水街集市,成为颐和园中最具生活气息的景点之一。

颐和园在慈禧太后的统治时期,不仅是她的私人园林,更是国家政治的中心。她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政务,甚至在光绪帝去世后,她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1908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病逝,结束了她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04

文化价值: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颐和园藏文物有四万余件,品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慈禧太后的避暑胜地,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研究清代历史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