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 千灯古镇
江南水乡 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就是个军事要塞,春秋时,吴王为防范越国便在这建峰火台。千灯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昆曲鼻祖顾坚的故里,是昆曲的发源地。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远在新石器时代,千灯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她美丽、富饶、古老而充满生机,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2008年,千灯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吸引过众多游客,如今故地重游,深感沧桑巨变,旧貌变新颜。
千灯古镇旧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来历传说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1966年4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改名千灯,象征光明、辉煌和财富。
在古韵盎然的粉墙黛瓦里穿行,沿着长廊河岸,踏着长长的千年石板道,踩上弯弯的拱形桥,在绿柳依依,水韵悠悠里走走停停,赏赏拍拍,最易让人记住乡愁。
千灯古镇展现给我们的是水巷、河埠、廊坊、庭院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千灯浦是一条笔直的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白墙黑瓦的房子很有水乡特色。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于镇中河道。
连袂而筑的三桥,也是古镇里的一大看点。分别呈现出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是明代所建的方泾浜桥,因河而得其名;中间是清代所造的三孔恒升桥,取步步高升意;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宋代所筑的鼋渡泾桥。三桥相合,后人给了它们一个美妙的名字——三桥邀月。
一千五百年的“秦峰塔”矗立在古镇里,是不折不扣的“地标性建筑”。这座七层砖木结构的方塔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因其造型独特,形态典雅,远观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当地人又称秦峰塔为"美人塔"。
这些先祖留下的曲桥塔廊,既是历史的精华,又是千年古镇变迁的见证。
牡丹亭因昆曲名作《牡丹亭》而作,昆曲是元代形成的戏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已经成为是千灯古镇的另一张重要名片。
"昆曲发源地千灯"由京剧名家梅派传人梅葆玖题写。
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居。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炎黄子孙的座右铭。
老街上的一体双眼井——承福井,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徐福东渡而凿。
千灯古镇的石板街,始于南宋,是江苏省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据介绍,石板街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
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让古建筑专家也惊叹不已。
千灯古镇自古钟灵毓秀,物阜民丰,人文荟萃,风物清嘉。揽水乡美景,寻先贤遗风,听昆曲悠扬,观古镇风情。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