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五大创世神话
华夏的五大创世神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创世神话承载着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深刻思考。除了广为人知的盘古开天辟地,还有其他四个创世神话,它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在历史长河中。这些神话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想象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
山海经创世故事
最早的创世神话记载于《山海经》。虽然《山海经》主要是一部地理志,但其中包含了大量零散而简短的神话故事。据整理,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没有提及创天的部分,而是描述了女娲作为外星来客,通过某种未知手段将地球上的高智商动物转化为人类,形成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部落。
在《山海经》的世界里,社会由人类、神和伏羲女娲的后代组成。人类在当时被称为“兽”,与动物处于同等地位。书中的神分为两类:一类是女娲和帝俊在天上制造的,能力强大;另一类是在地面制造的,数量众多且属于硅基生物。伏羲女娲的后代则构成了社会的另一个群体,从第二代的帝俊开始,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到夏朝时已达到上百万之众。
楚帛书创世故事
第二个创世神话记载于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这是一个创天创世一体的故事。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懂得阴阳参化法则,开辟大地。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燃,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佛教创世故事
从时间顺序来看,排名第三的创世神话是佛教的创世故事。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原,在更早的时候传入新疆。而直到汉明帝时,道教和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还没有诞生。
佛教的创世故事认为世界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在佛教的理念中,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循环。在“成”的阶段,众生的业力感召使得世界从空无慢慢形成。最初是在虚空中形成了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然后慢慢形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世间万物。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是佛教宇宙观的重要部分。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在金山之外还有咸海,咸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和众多小洲,这是人类等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
这一切的形成并非由某个神创造,而是基于众生的业力以及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而逐渐生成变化。
道教创世故事
佛教之后,就是道教的创世故事了。而道教的创世故事其实又不止一个,至少有以下三个。
太上老君创世说认为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太上老君就已存在。他历经五太时期,即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开天辟地,将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土壤,骨骼化为岩石等,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之后老君返回天宫,还曾多次化身,如在轩辕黄帝时化身为广成子,春秋时化身为老子等。
元始天尊创世说认为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巨身开天辟地。他在太元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是道教最高神灵之一,位列“三清”尊神之首。元始天尊拔下牙齿化为大斧,劈开混沌,使天地分离,后又用身体支撑天地,最终天地稳固,其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如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头发为星辰,血液为江河等。
阴阳二气创世说以为天地原本是一团清浊之气,在道的作用下,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由此逐渐形成了世界万物。
因为创世故事不一样,所以道教所塑造的神话宇宙其实是比较混乱的。而且很快跟佛教融合,就形成了更为混乱的神话宇宙,比如既有九重天,又有须弥山等等。
盘古开天地神话
最后出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这个神话诞生于吴地,也就是今天的江南。最早见于一个文人徐整所写的《三五历记》。不过在书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有把混沌开辟出天地的情节。在后来逐渐演绎中,又加上了世间万物的生成等情节。因为这个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盘古的故事诞生之后不久,又和道教相融合了。甚至有的典籍直接把太上老君,或者元始天尊称作盘古,所以这个神话事实上成了道教神话。
中国的五大创世神话,有的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内涵,有的体现出更多的虚构性质。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不妨都当作神话去看待。
接下来请欣赏一组地藏王菩萨唐卡: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