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区康复资源整合助力脑出血患者康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38: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区康复资源整合助力脑出血患者康复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脑出血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医院的专业治疗,还需要社区康复资源的有效整合。近年来,我国社区康复资源的普及和发展为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希望。

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了康复科,能够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康复服务。例如,在北京市,已有2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提供包括儿童康复、卒中后康复、残疾人康复以及心脏、呼吸等特色康复服务。上海市则建成了141家社区康复中心,年度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

社区康复资源整合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推动设备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康复服务的关键。例如,北京市按照“医联体优先、双向选择、统筹安排”的原则,由培育基地指导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并不断强化基层专病特色科室与培育基地的合作关系,强化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湖北省则结合特色科室建设和基层专科建设需求,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订单式”“团队式”培训,选派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到省会三甲医院,通过进修、轮训等方式跟班学习,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设备和技术支持

智能化康复设备和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技术是提升社区康复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规范设置了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的康复服务团队,并开设康复病区,依托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以门诊、住院康复为基础,结合康复机器人、天轨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和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站点、居家、养老机构等,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

跨机构协作

跨机构协作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例如,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建立儿童家庭-社区-医疗链式康复模式,提倡“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理念,通过建立“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跨学科合作团队,探索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指导多元联合模式。同时,积极链接徐汇区、华泾镇残疾人联合会、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华泾社区基金会等资源,开展“彩虹桥”特殊儿童及家庭服务,满足居民需求,擦亮社区康复品牌。

成功案例

以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针对辖区内“两白”(白发、白领)人群居多的特点,积极发展两大类康复特色项目。一类是针对偏瘫患者的肢体疗法,可以为辖区患病老人解决偏瘫以后的肢体康复问题;另一类是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康复,可以针对白领一些运动损伤后引起的相关疾病,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同时,中心借助医联体紧密对接华东医院,在上级医院康复科专家的指导下,联合康复团队、护理团队、营养团队、中医团队以及药事团队共同在康复病房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工作,制定干预和康复方案,为住院老人带来优质、科学、系统的高质量康复治疗。

72岁的王老伯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他既往有腔隙性脑梗,一年半前还接受过心脏搭桥术,存在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等问题,日常生活出行受到严重影响。经人推荐,他来到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就诊。中心康复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和讨论,为王老伯制定了系统的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师通过全身肌力训练、关节松动训练,以及红外线、气压理疗等治疗,不断增强王老伯的全身肌力,提高运动耐力,改善下肢活动度和平衡功能。经过三个多礼拜的治疗,王老伯的康复效果显著,走路又快又稳,比以前好太多了。

社区康复是康复医疗的网底,也是居民在家门口获得便捷可及服务的平台。随着一批批社区康复中心建成开放,我国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下一步,各地将持续完善社区康复中心与上级医院、专业康复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康复服务同质化水平,让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获得“家门口”便捷、连续、优质的康复服务,重获健康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