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谈艺,在喉之“鲠”?
“阿敏”谈艺,在喉之“鲠”?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名为“阿敏”的艺评人凭借其尖锐犀利的评论风格迅速走红,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阿敏现象”背后反映的艺术批评生态问题,并分析当前艺术批评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机遇。
阿敏现象:艺术批评界的“流量女王”
长发披肩的美女“阿敏”,凭借一档尖刻毒辣的《阿敏谈艺录》迅速走红,成为“流量头牌”!自称“艺评人”“策展人”的阿敏,据说是河南洛阳人。
阿敏的评论主要针对当今书画界、工艺美术界,概括一点说,造型艺术界。首次刷到阿敏的艺评,本能性、条件反射性地眼前一“亮”:她对于很多现象的批评都“点中要穴”,出口成章,直言不讳,妙语连珠,讲得深刻,批得痛快!可谓句句见血,其毒舌的毒性和杀伤力超强而劲爆!
阿敏置评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当下热度极高的书画界“大佬”级人物,更有文艺圈的不良现象。她抨击学术圈、书画圈“乌烟瘴气”与“利欲熏心”,如同对多数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新旧常态“刮骨疗毒”一样,言别人不能言,道别人不愿道,讲别人不敢讲,大胆泼辣,所向披靡!尽管常常因口无遮拦而被炮轰,但并没有影响阿敏在美术圈的迅速走红。
公众热捧背后的深层原因
公众热捧网红艺评人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
很长时间以来,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推动艺术市场化以来,中国书画艺术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现象、山头现象、官本位现象。艺术市场暗流涌动,商业化、标签化、资本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危害自然极其巨大,也使得书画界乃至整个文艺界为世人诟病。
是人们反对书画艺术的市场化吗?当然不是!世人所反对的,是不恰当的包装、运作,是不正常的竞争和黑恶手段,更是书画艺术成为资本和某些人士聚财敛财的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美术评论也基本脱离了应有的轨道,出现了严重偏差,几乎没有了积极健康的艺术评论。特别是前段时间,著名节目主持人、知名演员、模特跨界“创作”书法绘画的多重事件激起了全网热议,甚至出现了书画官方机构副主席为节目主持人、演艺界演员的书画垃圾作品“站台吹擂”的事件,还有环球小姐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展览事件等,可以说是脱掉了道德的“底裤”,挑战了艺术的底线,伤害了社会的良知!
中国的艺术批评存在着系统缺陷和矛盾。艺评人通常会通过收取“红包”或者碍于面子,无底线、无限量地吹捧,助长了艺术市场的拜金主义和投机行为。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曾针对美术界的吹捧行为说:“没有真正的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了……今天的批评界,批评的人没有鲁迅的胆量,被批评的人没有梁实秋的胸怀,急了还会告你一下。”他不无遗憾地感慨:“中国传统中最为崇尚的就是气节,这却是今天文人所缺乏的。”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说,当代美术批评已经成为商业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商业目的的最常规的推销手法,很难给当代美术批评树立“贞节牌坊”。社会风气对美术批评产生了极大的负向影响,而社会需求决定一切,就难以苟求批评的真空。
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则认为,整个社会其实也没有允许批评的环境和风气(尤其是制度上的保障)。
更有社会资源丰沛的“大佬”,还会动员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包括媒体和同党,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对本属正当的批评进行打压。这种现象,在当今文艺界特别是书画界业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也曾极力提倡,要弄清批评和抹黑的界限,对“批评”作尽可能宽松的解释,而对“抹黑”作严格的限定。
可以说,以上诸君可为“人间清醒”,趋同的认识是:文艺评论普遍“缺钙”!究其原因约略有四:一是经济因素对艺术评论的俘虏;二是熟人情面对批评的阻碍;三是有话语权的无赖派对批评的无视与亵渎;四是艺评人的懦弱与退却。
艺术批评“补钙”正当时!
历史传承与当代启示
妙语连珠的热辣时评,多是批判一干画界名流“艺术标签化”“市场运作化”的倾向。不管是否恰当,有了总比没有好!如阿敏般独立思考之精神,敢于直言之勇气,都是值得钦佩的!
艺评总要有个“权利边界”。
艺术评论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引流,更不是虚幻的臆测、揣度或者刻意的美化与批判,至少这些“麻辣烫”不能成为“毒鸡汤”。艺术批评,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艺术批评秩序与标准,哪怕标准是模糊的,但模糊的边界也是边界。
其实,古人早就给我们建立了艺术批评的基本标准。
孔子讲“绘事后素”;《考工记》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中的艺术批评思想“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唐代王维论艺术批评思想之“感而遂通”;南宋“经世致用”的艺术批评价值尺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确立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情感价值、刻画对象的轮廓与结构、色彩的表达及构图与临摹写生等六个维度,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绘画评价体系框架。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这样表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起,“六法”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稳定性和涵括力最强的评价原则。钱钟书先生如此断句“六法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认为这样更能体现谢赫原意(《管锥编》),这其实也是在探讨艺术评价标准的内涵。
从南齐到唐初,“六法论”是一直遵循的绘画评价标准。盛唐时期,张怀瓘发展了“六法论”,提出神、妙、能三个段位标准,并分别在《画断》《书断》中用这三个段位标准来评价绘画和书法。朱景玄在张怀瓘的三品之后,又加了“不拘常法”的“逸品”。至此,神、妙、能、逸四格俱全。此标准一经提出,影响巨大,作用深远。
宋初黄休复将“不拘常法”的“逸格”提到首位(《益州名画录》),开启了写意画抑或文人画的秩序建立,并逐一对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阐明其义,进行了标准界定。
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当代艺术批评可资传承、借鉴的优秀评判标准。当然,师古而不泥古,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个基本判断:决不能用西方艺术的评判标准来取代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同样,也不能将非艺术的评价标准作为艺术的评价标准!
历史上也有诸如“改良中国画”“革中国画的命”的非正常、非理性且带有极端暴力的非科学的声音,是值得警惕的。
科学理性评价标准的体悟与理解,非一日之功,美术评论任重道远!
艺术批评的未来方向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批评也当随时代!
2021年8月,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
对于艺术批评,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一“热”一“冷”:热是我们的热情,是我们的态度、关注与积极参与;冷是我们的冷眼,是我们的思考、判断与理性评价。
艺术的存在与其他物质和精神存在相比,有其特殊性,同时也与其他物质和精神存在形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表现出艺术批评的复杂性。艺术批评必须适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否则就难以对艺术现象作出合理的评析。
艺术评论的作用与价值就在于对纷繁的“艺术现象”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而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与导向指引。艺术批评也需要公众参与互动,换言之,艺术批评也需要粉丝,更需要流量。只有理论的视角维度、创作的视角维度、鉴赏的视角维度三者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事业发展的“信度”与“效度”。
当然,艺术批评也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技的发展消弭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艺术形态之间融合发展逐步成为趋势,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逻辑之间也互有借鉴与吸纳。这也是艺术的包容性、多元化的表现。
因此艺术批评更应该剔除不良蒙蔽,自觉擦亮眼睛,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做到不轻言、不失言、不妄言,推动艺术生态良性而健康地发展。
“中国画观察”公众号5月21日发布了《阿敏:是清流还是泥石流?》。文章认为,阿敏的意义在于回应了人们期待变革的愿望,成为终结乱象、铲除不公不义,让市场回归良性和健康的象征。要改变艺术市场的不公平现象,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阿敏的存在,对某些人士而言是一种震慑。
时下,气温在逐步上涨,CPI(指物价指数)环比也由降转涨,艺术批评的粉丝和流量也该涨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