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转向核心素养立意,教学实践面临转型
中考地理转向核心素养立意,教学实践面临转型
近年来,中考地理试题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立意已成为中考地理命题的新趋势。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试题设计上,还深入到了教学实践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挑战。
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综合思维: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区域认知:通过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 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的变化
以2024年和2025年的中考地理真题为例,可以明显看出试题设计正在从传统的知识考查转向核心素养立意。例如,2024年陕西铜川的中考地理试题中,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这道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黄土高原自然特征的了解,还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2025年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三校联考二模试题中,有一道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这道题目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体现了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方向。
教学实践的转变
面对这种命题趋势的变化,地理教学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例如,在讲解“城市化”这一主题时,可以选取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项目式学习: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绿化方案设计”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提出合理的绿化建议。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应对策略
面对这种改革,学生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地理核心素养呢?
关注时事:多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新闻事件,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区域发展等,培养自己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参与实地考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地理考察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培养综合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升地理实践力:多做地理实验和实践活动,如制作地形模型、绘制地图等,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展望
这种以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挑战。它强调了地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这种改革将促使教育从“应试”转向“育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然而,这种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如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考地理试题的核心素养立意改革,是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