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羌族传统“羌年”入选人类非遗 宁强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01: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羌族传统“羌年”入选人类非遗 宁强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羌族特有节日“羌年”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年节,羌语称为“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以祭天祈福、感恩还愿为主题。

陕西宁强素有“羌族故里”之美誉,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羌年庆祝活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等多种方式,确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措施不仅让羌年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带动当地人民走上了通过非遗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位于宁强县五丁路的秦熙禾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公司负责人王玉琼热情洋溢的直播讲解让人深受感染。她正向网友介绍的是自家生产的各类羌族传统陶器,这些陶罐摆满货架,琳琅满目,和普通的陶器相比,她们家的文创陶器产品植入羌文化元素后,不但样式精美,而且附加值大幅度提升。

“我们公司主要经营各种花盆、茶具、酒具工艺品等产品,是一家以矿料泥料研发、技术人员培训、系列产品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宁强羌人历来都有制陶的传统手艺,因而陶器成为我们羌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用品,比如陶器餐具、茶具、坛罐等,我们在传统羌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反复寻找发现了宁强特有的页岩原材料,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独特炼泥技术。2024年我们兴建了宁强羌族陶艺研发、羌族陶艺展览馆、羌族陶艺培训等项目。后期还将规划陶艺研学体验项目、羌文化元素文创旅游系列产品开发。今后,我们公司将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为宗旨,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羌陶品牌,为推动宁强羌陶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企业力量。”王玉琼介绍道。

王玉琼把祖辈传承的陶器制作搬进了车间里、搬上了流水线,让传统技艺化为了传播羌族文化、谋求产业致富的桥梁和纽带。工厂开办后不仅吸引了很多在外地从事过陶瓷行业的人加入进来,还为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了平台。工作期间不仅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他们各类陶器的制作工艺,还会根据务工群众的意愿和特点为他们提供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岗位。“2021年他们开厂的时候,我就来这里干活了,手艺是跟着老板娘学来的。在这里工作,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不仅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效益好的时候每个月还可以挣到五六千块钱的工资。”务工群众汪晓英开心地说。

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宁强近年来坚持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夯实根基、打造品牌、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发展之路。

在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中,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小琴正在指导绣娘们制作精美的羌绣手工艺品。多年发展中王小琴已在全县陆续建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传习所和4个加工车间,并开办了100余期羌绣技能培训班,培训绣娘超过8000人次。还带动全县1300余名绣娘灵活就业,年增收5000元以上,2023年全县羌绣年产值达到1600余万元。同时还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挖和丰富羌绣内涵,壮大羌绣产业。不断推出富含民族风情、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极大丰富了旅游业态,促进当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当地文化和旅游业蓬勃发展,让身居大山之间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羌绣文化传承和保护,守住千年来羌绣文化的历史底蕴,创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动力,深挖羌绣文化内涵,创新生产要素,打造羌绣品牌。走出去、引进来,开发更多人喜欢的匠心产品,让宁强羌绣成为带动一方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王小琴说道。

近年来,宁强县坚持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羌文化系统性保护,将羌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作为“文旅兴县”战略的重要支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6亿元,为羌文化保护及实验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招商引资建设了西北最大的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建成县级非遗传习中心1个、镇街传习所15个、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打造非遗街区2个。成立羌族傩艺传承保护培训基地,发展傩艺传承队伍70支300余人,发展壮大羌绣、羌编、羌漆、羌医、羌药等产业,将羌文化与城乡建设、现代生活、产业发展等相融合,推动羌文化在传承利用中得到大发展。让羌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推进非遗和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原文来自陕西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