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454年城墙砖见证城市变迁,曾为解放战争立功
许昌454年城墙砖见证城市变迁,曾为解放战争立功
许昌,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其城墙历经数百年沧桑。一块隆庆四年的城墙砖,不仅见证了许昌城墙的变迁,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这块城墙砖,距今已有454年
八月初的一天,在许昌梓轩画像博物馆内,两位老师正在一块古砖上制作拓片。拓片上清晰可见的文字是“隆庆四年许州造砖户易朝福”。据博物馆馆长崔干军介绍,这块古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9.5厘米,虽然表面有少许脱落,但整体保存相对完好,距今已有454年的历史。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许州城墙砖
崔干军进一步解释说,古人对城墙砖的烧造过程和质量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物勒工名”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要求器物制造者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便于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这与现代大楼竣工后在墙面镶嵌标牌,注明建筑单位、设计单位等信息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的许州城墙:宏伟壮观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曲环卫陈许节度使兼许州刺史主持修筑土城,并将潩水引入护城河。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许昌护城河基本形成,城垣经过许州知州赵逊的整修,变得坚固整齐,城楼高大,气势宏伟。据记载,当时的护城河宽2丈3尺,深1米2尺,城墙周长9里139步,高3丈1尺,宽11丈1尺。护城河经过开挖,两岸种植杨柳,内种芙蓉,成为中州的一大胜景。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城墙改为砖砌结构。清代道光年间,城墙经过一次整修,呈现出下宽上窄的梯形结构,外层砌以大砖,内层则以黄土堆积夯实而成。城墙外还建有圆形的瓮城,瓮城的内门即为城墙的正门。
1947年12月,解放许昌的战斗打响,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二团和二十三团八连担负攻克许昌西城门的任务。指导员李华和爆破手们制定了详细的爆破方案,最终成功炸开西城门,为解放许昌立下大功。为此,该连被上级授予“许昌连”的荣誉称号。
华野三纵八师二十三团攻克许昌西门后合影留念
许昌解放后,解放军战士在城门口执勤
许昌保卫战场景再现
在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二楼,通过音、电、光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当时“许昌连”官兵进攻西城门的场景。
漫长岁月中的消失
1958年印发的《许昌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推平城墙的工作计划》提到,1956年春,全市职工通过义务劳动,进行了挖湖和推平城墙的工作,共完成了124.1公尺的城墙推平工作。据曾在市城建部门工作的市民高铁军回忆,当时由于缺乏机械工具,全靠人工扒、拆、推、拉。在城墙四角的位置,人们在地下1米多深处发现了大量石磙、杵臼等不规则石块。
历史上,护城河与城墙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古城的“标配”。然而,位于护城河畔的许昌老城墙,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受风雨侵蚀和战争破坏,最终消失无踪。如今,曹魏古城已成为许昌的重要标志性景点,虽然重建了南城门、北城门和东城门,但鲜有人了解老城墙的真实历史。
曹魏古城南城门 侯聪 摄
城墙砖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展现出厚重的韵味,成为见证明代以来许昌城变迁的“活化石”。正如崔干军所说,越是深入挖掘这些古砖及其背后的历史,就越能完整地还原许昌的建城史。一块小小的砖头,历经风雨,在时光中老去,但哪怕只留下片段的痕迹,也在默默诉说着城市的历史。
本文原文来自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