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改住”热潮下的城市更新之路
“商改住”热潮下的城市更新之路
“商改住”政策正在全国多个城市掀起热潮,通过将商业用地转变为住宅用地,不仅解决了房地产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也促进了城市更新。这一举措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灵活的土地政策和税收优惠,推动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规划协调、市场需求变化和开发成本等诸多挑战。未来,“商改住”有望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助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策背景与驱动因素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各地商办类物业去化速度明显放缓,库存积压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待售商品房中,属性为办公的面积达到了52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达到1.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这一现象在部分城市尤为突出,如海南万宁的商办类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高达13年,长沙市内五区商务公寓库存去化周期也需要90个月。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商改住”政策,以期缓解库存压力。例如,海南万宁允许商办类商品房参照住宅管理,购买此类商品房可享受与住宅同等待遇,如家庭子女就近上学、用水用电用气同等收费标准等。长沙则暂停新的公寓等类住宅项目规划审批,并允许已完成审批但去化困难的项目调整为住宅。
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商办市场的高库存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T207-0060宗地为例,该地块原规划为商业用地,市场反应较为平淡。但在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后,吸引了多家房企竞拍,最终被中海以封顶价125.32亿元竞得,折合楼面价60349元/平方米。
实施模式与成功案例
“商改住”项目的实施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土地调规和存量改建。
土地调规模式适用于尚未开发的土地。通过改变土地性质,将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这一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块流拍率,缓解土地财政压力。上海徐汇斜土路地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地块原先是小米总部地块,系2021年小米以15.5亿元竞得,折合楼面价31001元/平方米。今年重新上架之后,被绿城以48.048亿元价格摘得,楼面价13.1万元/平方米,总溢价高达3倍,并成功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纪录。
存量改建模式则适用于正在开发的存量物业。这一模式通常需要企业补缴一定费用,如土地款、相关手续费用等。此外,一些城市还规定必须增加住宅对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中海在长沙的某项目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该项目通过“商改住”,将原规划的商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同时将绿地率从20%提升至30%,并将一栋楼从商业大平层改为限高45米、层数15层的小高层。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路径
尽管“商改住”政策带来了诸多利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审批流程复杂和成本高企是两大主要问题。存量商改住项目需要土地规划部门、国土部门、消防部门、供水供电等多个部门协调与配合,整个流程漫长且复杂。此外,存量商改住需要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硬件、消防等多个方面改造,同时还要补缴土地出让金,综合成本较高。
为应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 提供政策激励:对参与“商改住”项目的开发商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
- 加强规划引导: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商办用地的转型需求,避免后期改造的复杂性
- 平衡公共设施需求:在增加住宅用地的同时,同步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商改住”政策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有效缓解了商办类物业的库存压力,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其次,通过增加住宅用地供应,有助于平衡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稳定房价。此外,由于许多商改住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配套完善,能够有效满足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升级。
从长远来看,“商改住”有望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商改住”将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