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肿瘤学:癌症患者的情绪救赎之路
心理肿瘤学:癌症患者的情绪救赎之路
心理肿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专注于研究癌症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癌症带来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对癌症患者全面关怀理念的不断深入,心理肿瘤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什么是心理肿瘤学?
心理肿瘤学(Psycho-oncology)是肿瘤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癌症患者在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所面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它不仅关注患者个体的需求,同时也强调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心理肿瘤学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性资源,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癌症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癌症患者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困扰,这些情绪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显示,约有33%至77.2%的肺癌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教授吴芳的研究团队发现,情绪压力(ED)与肺癌免疫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一线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情绪压力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短、客观缓解率更低,疾病死亡风险更高。具体数据如下:
- 免疫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对照组62.1%,压力组46.8%
- 存活超过一年:对照组80.8%,压力组70.4%
- 存活超过两年:对照组64.9%,压力组46.5%
-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对照组15.5个月,压力组7.9个月
这些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情绪压力对癌症治疗效果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凸显了心理干预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效果
面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困扰,心理肿瘤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其中,意义中心心理治疗(Meaning-Centered Psychotherapy)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主任William Breitbart博士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开发了意义中心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新发现生活意义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曾普华教授提出“癌毒驱动—态靶医学”的理念,通过中西医整合在肿瘤防治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则强调心理干预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将心理调节方法与传统中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抗癌合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唐丽丽教授指出,循证研究在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具有核心价值。通过综合肿瘤学、姑息治疗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采取基于循证医学的干预措施,已被证实能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方向
心理肿瘤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整合医学、循证研究和多学科合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震教授强调了中医治疗中“证型”的核心地位,探讨了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础。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沈剑刚教授则提出了整合中西医优势资源的治疗策略,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指出,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跨学科整合和国际合作也是科研创新的关键。科学创新中的跨学科融合、开放合作非常重要。作为内科医生,我们也致力于与外科、放疗科医生的多学科合作,同时注重基础-临床研究合作,以及致力于牵头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
随着对癌症患者心理需求的日益关注,心理肿瘤学必将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