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浙江|湖州古韵探秘:诗词中的千年园林与江南雅致
跟着诗词游浙江|湖州古韵探秘:诗词中的千年园林与江南雅致
湖州,这座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城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智慧的千年古韵之地。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产业发展,从精美的园林建筑到独特的文化传承,湖州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
王宏端,中共党员,湖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湖州市教坛新秀,湖州市融合教育种子工作室导师,现任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湖州兄弟团(幼教)盟主。曾荣获湖州市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湖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湖州市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吴兴区最美教师”、“吴兴区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他热爱朗诵,每当翻开书页,那些静默的文字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跳跃在他的唇齿之间。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浑厚,如远山轻吟;时而激昂高亢,似江河奔腾。在朗诵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直击人心。这份热爱,不仅让他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更让他在抑扬顿挫间,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享受着精神世界的无限宽广与深邃。
湖州市,中国浙江省下辖地级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为湖州建城之始;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湖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来崇文重教,哺育了曹不兴、孟郊、赵孟頫、沈家本、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历史名人。当今,“刺绣之乡”吴兴织里发展成为中国童装第一镇,埭溪则将宋韵之美融入现代美妆产业。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交相辉映,湖州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中国古代的理念与智慧,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气度与神韵。
“春风真个,取将花去,酬我青阴满院。名园清昼漏签迟,未肯负、酒朋歌伴。”这是宋代文人刘一止在湖州赏览园林、雅集饮酒时留下的词句。庭院深深,一半葱茏,一半诗意。翻开历史典籍,湖州的古典园林蔚为大观,据宋人倪思的《经堂杂记》记载,湖州私家园林有20多个,而宋末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更是细数了36个私家园林。“一醉石林岩下月,世间无复武陵桃”,南北宋交替间叶梦得建造的叶氏石林可谓名满天下,其后赵孟頫所建园林莲花庄以景色幽绝著称于江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典范,展现着江南独特的审美品格与生活情趣。
“苕碧下青供酩酊”,杯盏中的乌程酒,连缀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字字珠玑。“静泛苕溪月,闲尝顾渚春”,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湖州泛溪、品茗的风雅享受。湖州不仅是丝、瓷、笔、茶的“四源”之城,还是宋代铸造铜镜的中心之一,留下了湖笔制作技艺、蚕桑丝织与绫绢织造技艺、紫笋茶与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等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最为典型的江南雅致。
在湖州,中华美学融入了生活日常,留下了园林、工艺、器物等有形遗产,也展现在衣食住行乐的寻常享受。曾经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见证了“藏书之乡”一代代学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文化守藏。作为中国雕版印刷的重镇,湖州开创了中国版画的新纪元,展现着中华传统画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再看当今,“刺绣之乡”吴兴织里不仅弘扬着传统工艺,还发展成为中国童装第一镇。埭溪将宋韵之审美应用于现代美妆,已经成为中国化妆品产业的集聚中心。传统文化辉映着当下,宋韵美学融入了日常,至今仍通过不同形式,传承着中国古代的理念与智慧,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与神韵。
“浙江诗词大会”大型文化教育类公益选拔、展演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每年举办一届,立足浙江诗路、宋韵文化积淀,以浙江经典诗词为载体,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活动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2023宋韵文化节”主体活动、中宣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中国展”全民阅读活动,被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中小学进校园竞赛项目。
活动指导用书《浙路诗心》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指导编写,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胡可先教授、研究员尚佐文先生作为专家顾问,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主持编写,康震、胡可先、彭敏、雷海为等名家联袂推荐,集纳浙江经典诗篇300余首,附有诗词注释、翻译、解析等内容,是了解浙江历史文化、学习传统诗词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