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新发现: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揭示商都布局
殷墟考古新发现: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揭示商都布局
近日,国家文物局宣布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揭示了大邑商都城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殷墟遗址的认识,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殷墟遗址:商代晚期的都城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的安阳河(商代称洹河)两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朝后期都城“大邑商”遗址。自1928年首次发掘以来,殷墟考古工作已持续90多年,发现了丰富的晚商时期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使学界对晚商文化有了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最新考古发现:骨干道路网络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经过勘探和发掘确认,洹河北岸地区初现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其中,2024年在武官东地考古发掘确认一条纵向干道L3的路沟长1.6千米,这是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大邑商城市干道。干道的路沟宽超过15米,最宽处近30米,路面上铺细沙,路土中有很多小石子,以及殷墟三、四期的碎陶片,还出土了青铜马镳、石器等。
这一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大型线性遗迹的空白,构建起大邑商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是研究大邑商都城规划布局的新突破。
洹河古河道的新发现
考古人员在武官东南地发现洹河古河道的北岸,在武官西南地发现洹河古河道的南岸。这些发现表明,洹河古河道东西段的走向与今天的安阳河走向略有不同,改变了对殷墟遗址景观的认识。
王陵区的重要发现
殷墟王陵区考古也有新的发现,在西围沟内探出疑似大墓,其中一座带一条墓道。西北冈商王陵区探明并确认两个围沟,东西并列,各自闭合;使用年代为商代晚期。两个围沟当是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西围沟东面祭祀坑发掘48座,其中21座为1978年发掘。祭祀坑分大、中、小三类,多为大型,发掘确认有6排,从北到南的第4排东面还有中、小型祭祀坑。祭祀坑多为马坑,还有人与狗组合坑、人与象组合坑、圣水牛坑、鹿坑和鸟坑等。
殷墟考古的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不仅推动了商文化与商代社会的研究,也为建设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新资料。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圣地,殷墟考古创新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人群与社会及其关系的模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基于传世文献的狭义历史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获知商代晚期的都城“大邑商”、商朝历史和文化的丰富信息,这对研究商代国家性质和包括商代在内的上古史有着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
殷墟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商代文明的更多细节。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殷墟遗址还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为中华文明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