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退休新规:延迟退休和缴费年限延长,如何影响你我?
2025退休新规:延迟退休和缴费年限延长,如何影响你我?
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0周岁逐步延迟至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将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同时,从2030年起,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将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
这一政策调整引发广泛关注。那么,延迟退休和缴费年限延长将如何实施?对个人有何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需要延迟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较大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与此同时,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65亿,占比降至61.3%。预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将持续下降。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运转。
弹性退休制度如何实施?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弹性退休制度。根据《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职工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后3年内选择退休时间。具体来说:
- 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后,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
-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
例如,1972年9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后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2周岁。如果他想弹性提前退休,在满足最低缴费年限的前提下,可以在60岁至62岁之间选择退休。如果单位和他协商一致再多干几年,还可以在62岁至65岁之间弹性延迟退休。
最低缴费年限如何调整?
从2030年1月1日起,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将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具体来说:
- 2025年至2029年期间退休的职工,最低缴费年限仍为15年。
- 2030年后退休的职工,最低缴费年限将逐年提高,最终达到20年。
例如,一位1978年出生的男职工,如果在2030年退休,最低缴费年限仍为15年。但如果在2031年退休,最低缴费年限将提高到15.5年,以此类推,直到2039年退休的职工需要满足20年的最低缴费年限。
特殊工种和大龄劳动者如何保障?
对于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同时,国家将加强对就业年龄歧视的防范和治理,激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大龄劳动者就业。
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面对延迟退休和缴费年限延长,不同人群应如何应对?
- 即将退休者:关注弹性退休政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退休时间。同时,提前做好退休规划,包括财务规划和生活规划。
- 中年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注重健康管理和技能提升。同时,关注养老保险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缴费策略。
- 年轻人:尽早规划养老,适当延长职业生命周期。同时,关注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渠道,如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建议,公众应理性看待这一改革。虽然退休时间延迟,但领取的养老金会相应增加。根据养老金计发办法,多缴费1年,退休时基础养老金可提高1个百分点;晚退休1年,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多。
延迟退休和缴费年限延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要措施。这一改革充分考虑了社会承受能力和个人选择权,通过渐进式调整,为公众提供了足够的适应期。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