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植提产量:大豆高产新技术与成功案例解析
科学种植提产量:大豆高产新技术与成功案例解析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脂兼用作物,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一直是农户们关心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豆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本文将从科学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大豆种植的新技术和成功经验,帮助农户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科学选种
品种选择是大豆高产的基础。根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选择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大豆产量。例如,“东生1042”品种在黑龙江省海伦市的试验田中,亩产达到331.2公斤,是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亩产的2.5倍多。此外,定期更换种植品种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异地种植可以增产约15%。
整地与播种
整地和播种是大豆高产的重要环节。深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抗旱耐涝能力,一般耕翻深度为20-30厘米。施肥方面,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公斤,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15%的三元复合肥或二铵10-20公斤。播种时,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行距40-50厘米,株距10-15厘米,亩留苗1.1万-1.5万株。播种深度为5厘米左右,播后需镇压以促进种子吸水发芽。
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大豆倒伏。施肥方面,应在播种前施用适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并根据大豆的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追施化肥。一般在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追肥,以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结荚率。灌溉方面,要根据当地气候、地势特点以及大豆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灌溉。遇连续干旱天气要适当增加灌水量,对于低洼地块如果出现积水,要及时进行排水。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大豆高产的重要保障。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和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严重程度,选择低毒、高效、对症的农药进行防治。例如,霜霉病等叶部病害可选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大豆菌核病可选用菌核净、异菌脲、咯菌腈、丙环唑等药剂;对局部蚜虫、红蜘蛛虫量较高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可分别用啶虫脒(或噻虫嗪)和阿维菌素(或哒螨灵)防治。
成功案例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通过推广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和大豆的双丰收。在禹城市房寺镇,玉米亩产达到1200多斤,大豆亩产200多斤。禹城市已连续3年推广复合种植,种植面积共13万亩左右。禹城市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德州市农科院大豆团队全程指导。同时,禹城市设立大豆产业基金2000万元,在中央、省、市补贴的基础上,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300元;推广大豆“期货+保险”模式,每亩种植收益保底1157元。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翰林村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作模式中,采用人工挖窝点播技术,以及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大豆亩产达到200.4公斤、玉米亩产531.9公斤。大豆亩产位居该模式下全国第一。
重庆市通过集成多种模式,创建了“吨粮田”和“万元田”。例如,在中高山马铃薯主产区,推广“春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带状种植模式,实现了春马铃薯平均亩产25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晚熟夏大豆每亩100公斤以上,全年粮食目标产量1100公斤以上,成功达成“吨粮田”。在奉节的蔬菜产区,推广“甘蓝/春玉米/夏大豆-速生叶菜”带状种植模式,开展“万元田”模式技术攻关,实现了甘蓝亩产4500公斤以上、收入7000元以上;玉米亩产530公斤以上、收入1200元以上;大豆亩产148公斤、收入800元以上;速生叶菜2000公斤、收入3000元以上;四季收入超过10000元,达成“万元田”。
通过掌握这些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如果你是大豆种植户,不妨试试这些新技能,看看是否能让你的收成更上一层楼呢?欢迎大家分享经验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