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豪迈的诗句,出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2月。这首词不仅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更凝结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娄山关:黔北第一险隘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交界处,是大娄山脉的主峰。这里千峰万仞,重崖叠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闻讯后,在娄山关一带设防,妄图阻止红军北上的步伐。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的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师四团追歼向北逃窜的溃敌,夺取娄山关,进占桐梓县,防御四川方向的敌军进犯。
首战告捷:红军占领桐梓县城
1935年1月9日,红军向娄山关的守敌发起攻击。黔敌据守娄山关,红四团派出一支奇兵,由娄山关东侧小道迂回,截断敌退路,主力部队正面发起攻击,在红军猛力攻击下,娄山关守敌很快溃败。红军乘胜追击,占领桐梓县城。
再战娄山关:红军取得重大胜利
红军第二次攻占娄山关是在扎西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之际。1935年2月25日,红三军团十三团,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向娄山关发起猛攻。红军为夺取点金山等制高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敌人凭险据守,红军则凭借英勇无畏的精神,不断向点金山、大尖山、小尖山等地勇猛进攻,与此同时,还派出小分队从侧面迂回配合正面进攻。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并在十二团的支援下,红军最终牢牢地占领了娄山关。
随后,红军又一鼓作气再占遵义城,并在城南红花冈、老鸦山一线成功迎战并击溃国民党中央军和黔军。遵义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缴获枪支2000多,俘敌近3000人。娄山关和红花冈、老鸦山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极大鼓舞了红军斗志。
毛泽东的诗意世界
在战斗胜利后,毛泽东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道,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长征精神的永恒丰碑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不仅是对一场战斗的记录,更是长征精神的象征。它展现了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
如今,娄山关已成为承载国家记忆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文化遗存。战斗遗址先后被列入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踏上娄山关景区,人们可以看到小尖山战斗遗址、大尖山战斗遗址以及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等红色印记,处处都透露着那段峥嵘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