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印象·刘三姐》20周年:文旅融合创新的典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5: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印象·刘三姐》20周年:文旅融合创新的典范

2024年3月20日,广西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迎来公演2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这部由“桂林山水”“刘三姐传说”“张艺谋”三大品牌支撑的文旅巨作,不仅开创了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更在20年间不断革新,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01

根植民族文化,创新演绎刘三姐传说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在广西,刘三姐是广为人知的“歌仙”形象,也是一个经典的壮族文化符号。几百年来,广西民间流传了众多版本的刘三姐传说,后来一种比较得到认可的说法是:刘三姐出生在宜州,传歌到桂林,在柳州鱼峰山升仙。

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传扬海内外,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优美动人的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使观众沉浸在景美、歌美、人美的场景中,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成为超越地域文化、跨越历史空间的情感纽带。

1997年,广西决定做一个把壮族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的好项目,并确定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歌舞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结合。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印象·刘三姐》项目应运而生。

为此,广西请来了著名导演张艺谋。经过项目团队5年零5个月的精心策划、前后109次修改、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印象·刘三姐》于2003年10月试演,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

这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别具匠心地将刘三姐的歌、少数民族的情、漓江上的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意性糅合在一起,融入桂林瑰丽山水之中,文旅融合,成就了自然山水与民族文化共同孕育的经典。

02

打造沉浸式体验,开创实景演出先河

《印象·刘三姐》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在于其开创性的演出形式。360度纯自然、大露天观景舞台,让山水自然不再是舞台和布景,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当年,世界旅游组织有官员由衷称赞:“这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03

持续优化,匠心打造文旅经典

“匠心维护,铸就文旅经典。20年来,我们延续经典,演出的内容并没有变。”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健萍介绍,每年导演组都会到现场指导,根据不同章节、段落,对演员动作、音乐、舞美、灯光进行调试优化,确保演出始终保持高水准。

截至2023年末,《印象·刘三姐》已演出80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约2000万人次。仅2024年春节期间的初三至初八(2月12日至17日),《印象·刘三姐》就接待观众近5.3万人次,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04

带动地方发展,形成文旅良性循环

《印象·刘三姐》的公演运营,立竿见影地促进了阳朔地方经济的增长和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给当地民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这场约600人参加的演出,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和学生。白天打鱼开餐馆做民宿,晚上成为实景演出的演员。《印象·刘三姐》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名片,更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阳朔县木山村的渔民徐全发,45岁那年被张艺谋导演选中,做了《印象·刘三姐》的初代报幕员。曾经贫困的他白天忙自己的生计,晚上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有双份收入,家里还盖起了4层小洋楼。徐全发说:“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参加演出这份收入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它不影响白天的生产工作。机会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能有1万多块钱。”

阳朔本来只有西街出名,在《印象·刘三姐》的带动下,东街迅速发展壮大,汇集众多的酒店、民宿、酒吧、餐厅。阳朔县依托《印象·刘三姐》,成为2007年广西“文化致富”的5个典型之一,2015年旅游收入率先突破百亿元。

05

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文旅可持续发展

《印象·刘三姐》除了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还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学生大多来自广西、贵州等偏远地区,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学校不仅为《印象·刘三姐》培养演员,也为全国其他的演艺项目输送优秀表演人才。

06

打造文旅新地标,开启品牌升级之路

2019年,由《印象·刘三姐》园区鼓楼改造升级的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开放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座刘三姐文化收藏全门类博物馆。

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负责人谢中国说,今后将使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刘三姐数字博物馆”,让外地观众零距离领略刘三姐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将为学生们打造集深度、宽度、广度于一体的学习与探究刘三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研学之旅,实现青少年与刘三姐的双向奔赴。

硬件方面,《印象·刘三姐》项目园区也持续提升。竹林亭台楼阁由中外团队共同研制,整体纯手工编织,耗时两年半,覆盖长约160米、宽14米的空间,是关于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最好诠释,已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景区不断丰富视觉美陈,常态化开展演出前的民族风情体验活动,增强与游客的互动。

2024年1月,《印象·刘三姐》入选首批“桂林经典”名录。胡健萍说,《印象·刘三姐》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桂林将推动《印象·刘三姐》迭代升级,以“一台戏”至“一座城”“一场国际演出”到“一个国际品牌”为目标,建设印象刘三姐国际演艺小镇和刘三姐文化主题公园,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添新彩。

07

启示与展望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为当前文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诸多启示:

  1. 文化是灵魂:深入挖掘和创新演绎地方文化,是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2. 体验是关键:创新的演出形式和沉浸式体验,能够显著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 持续优化是保障:定期对演出内容和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是保持项目生命力的关键。
  4. 社区参与是基础:吸纳当地居民参与,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品牌建设是方向:从单一演出到文旅综合体的升级,是文旅项目未来发展的趋势。

20年来,《印象·刘三姐》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成为桂林文旅的一张金色名片,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