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打喷嚏神经机制,为治疗病理性喷嚏提供新思路
科学家揭秘打喷嚏神经机制,为治疗病理性喷嚏提供新思路
打喷嚏,这个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背后竟然隐藏着复杂的神经机制。近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刘琴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分子和细胞层面揭示了打喷嚏的神经机制,为治疗病理性喷嚏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打喷嚏?
打喷嚏是身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清除鼻腔内的异物和刺激物。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频繁的打喷嚏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常会因为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而频繁打喷嚏。因此,了解打喷嚏的神经机制,对于治疗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如何找到“打喷嚏神经元”?
为了找出哪些神经元负责触发打喷嚏,刘琴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他们首先将小鼠暴露在各种化合物中,每种化合物都能激活特定类型的离子通道。通过观察小鼠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BAM 8-22的化合物可以让小鼠打喷嚏。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化合物可以激活一个叫做MrgprC11的离子通道。
重大发现:MrgprC11+神经元是关键
研究团队发现,表达MrgprC11的神经元(MrgprC11+神经元)是触发打喷嚏的关键。当从疑似介导打喷嚏的神经元中敲除MrgprC11,再给这些基因敲除小鼠感染流感病毒时,小鼠虽然会感冒生病,但不会出现打喷嚏这一常见的流感样症状。这一发现表明,MrgprC11+神经元是打喷嚏反射的核心群体。
意外发现:咳嗽和打喷嚏的神经通路不同
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还揭示了咳嗽和打喷嚏在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即使在失去介导打喷嚏的神经元的情况下,生病的小鼠对流感感染仍然有类似咳嗽的反应。这表明,咳嗽和打喷嚏是通过不同的鼻腔感觉神经元群来控制的。
未来展望:新疗法的曙光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打喷嚏的神经机制,更为治疗病理性喷嚏提供了新的靶点。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针对MrgprC11+神经元开发药物,以控制过度的喷嚏反射。此外,这一发现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呼吸道感染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
刘琴团队的这项研究,让我们对打喷嚏这一看似平常的生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是一篇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是未来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基石。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困扰许多人的频繁打喷嚏问题,终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