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兽带仔”助大熊猫重返野外,10只存活创历史新高
“母兽带仔”助大熊猫重返野外,10只存活创历史新高
“贤贤”和“贤贤崽”步履坚定地走向竹林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这是《熊猫一家人》第三期节目中的一幕,也是中国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的一个缩影。这档由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推出的科普纪实节目,不仅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了大熊猫的日常生活,更揭示了大熊猫野化培训这一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野化培训:从圈养到野外的桥梁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增长至近1900只。然而,由于自然地理障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野生大熊猫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18个种群的数量不到10只,面临种群灭绝风险。因此,野化放归成为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重要手段。
“母兽带仔”:创新的野化培训方法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创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是目前最有效的野化培训方式。这种方法让幼仔从出生起就跟随母亲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例如,2010年出生的“淘淘”就是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大熊猫宝宝。在母亲“草草”的教导下,“淘淘”学会了面对天敌、识别伴生动物、躲避人类等生存技能,并在2012年成功放归野外。监测数据显示,“淘淘”活动区域逐步扩大,活动范围达30平方公里,体重增长至122公斤,证明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的成功。
挑战与突破:从失败到成功的历程
野化培训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首只放归野外的大熊猫“祥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因争夺领地和食物的打斗中不幸身亡。这次失败促使科研团队重新审视野化培训方法。他们发现,“祥祥”在亚成体时开始野化培训,缺乏母亲的陪伴,导致野外生存能力不足。此外,放归地选择不当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科研团队改良了野化培训方式,提出了“母兽带仔”的科学方法,并在放归地选择上更加谨慎,充分考虑种群密度、栖息地质量等因素。
成果与展望:为大熊猫种群注入新希望
截至2024年,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12只圈养大熊猫,其中存活10只。这些放归的大熊猫不仅在野外生存良好,还开始繁衍生息。例如,在四川雅安石棉栗子坪放归的8只大熊猫中,存活的均已到达繁殖年龄,红外相机还捕捉到了它们带幼崽活动的画面,表明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壮大。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大熊猫保护事业将迎来更多机遇。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与生物保护研究所计划在2025-2030年间,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多项保护研究项目,包括评估气候变化对竹林生态的影响、监测栖息地野生动物、研究大熊猫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互作用等。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大熊猫保护的科学水平,为这一物种的长期生存提供坚实保障。
《熊猫一家人》这档节目不仅是一扇展示大熊猫生活的窗口,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保护课程。它让我们认识到,大熊猫不仅是可爱的“萌宠”,更是需要我们全力保护的野生动物。通过野化培训,我们正在为大熊猫种群的未来注入新的希望,让这些珍贵的生灵能够自由地在山林间奔跑,延续它们的生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