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实战化训练:勇敢之盾-2024军演揭秘
日本自卫队实战化训练:勇敢之盾-2024军演揭秘
6月7日至18日,由美军印太司令部主导的“勇敢之盾-2024”联合军演在印太地区展开,日本自卫队首次加入,标志着美日军事同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勇敢之盾”军演始于2006年,每两年举行一次,是印太地区规模最大、实战化程度最高的多军种联合演习。演习重点在于提升多域、全域作战条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近年来,该军演规模不断扩大,演习区域从美军印太司令部驻地周边扩展到更广阔的海空域,内容也日益复杂,作战强度持续增加。
“勇敢之盾-2022”军演就出动了两个航母战斗群、15艘水面舰艇和200多架作战飞机,参演人员达1.3万人。而“勇敢之盾-2024”更是首次邀请日本自卫队参与,显示了美日同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此次演习中,日本自卫队派出了约60架战机、130件地面装备和4000人参演。美军则以“华盛顿”号和“里根”号航母打击群为主力,印太司令部所属的其他军兵种部队也参与其中。演习区域从日本周边海空域延伸至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以及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帕劳周边海空域,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演习指挥部明确表示,此次演习的目的是加强日美同盟的联合作战能力及威慑和反应手段,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测试美军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系统”。这一系统是美军新型联合作战概念的核心支撑,旨在将各军种的战场传感器和作战单元联成实时链接的网络,实现陆、海、空、天、电、网等各个作战域的无缝链接和实时信息交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习还测试了美军的“联合火力网系统”,该系统以Link16数据链为核心组成部分。尽管Link16数据链此前已向日、韩、澳等盟友出售,但由于武器装备战场参数的高度敏感性,美军在联演中使用Link16数据链时仍受到严格限制。此次允许日本自卫队参与测试,反映出美日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日本自卫队首次加入“勇敢之盾”军演,不仅是美日军事同盟强化的体现,也是对日本自卫队指挥体制与美军印太司令部对接的检验。根据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日本在防卫省下属设立了统合司令部,统一指挥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网络防御司令部、太空作战群等部队,并对应美军印太司令部。这种指挥体制的对接,为双方在战术级实现一体化协同奠定了基础。
然而,日本在追求“军事大国梦”的道路上也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日本自卫队事故频发,反映出在装备维护和人员训练方面存在不足。例如,11月14日,陆上自卫队一架“鱼鹰”倾转旋翼运输机在起飞时失去平衡触地,机上载有16人;11月10日,海上自卫队一艘扫雷艇在福冈县近海起火后倾覆,仍有1名艇上人员下落不明。这些事故表明,日本在加速军事扩张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和训练质量。
从长远来看,日本自卫队的实战化训练和军事扩张趋势值得关注。2022年12月,日本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标志着其防卫政策的重大转向,包括大幅提升年度防卫费和发展“反击能力”。海上自卫队也宣布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改编计划,将4个护卫队群重组为3个“水面作战群”,以提高行动效率和一体化指挥控制能力。
美日联合作战进入战术级协同阶段,标志着其联合进入实战阶段,并可在战场上实现作战平台,甚至单兵之间的网络化互联。这也说明美日联盟的实战准备发展到极其危险的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此次“勇敢之盾-2024”军演不仅展示了美日同盟在军事领域的紧密合作,也反映了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部署的调整。随着地区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日同盟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这种军事合作的深化也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担忧,特别是在当前中日关系总体稳定但仍有敏感问题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军事合作与地区和平稳定的关系,将是各方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