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见证唐朝风云的诗酒狂客
贺知章:见证唐朝风云的诗酒狂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在85岁那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所作的《回乡偶书》。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他晚年归乡的心境,也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一个在唐朝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本真的文人。
贺知章,字季真,一字维摩,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于659年,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武则天称帝到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风云变幻。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36岁的贺知章高中状元,步入官场。此时的唐朝,正处于武则天统治下的动荡时期。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朝堂之上,风起云涌。然而,贺知章凭借其才华和政治智慧,不仅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还逐渐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他历任太常博士、朝议郎、户部员外郎、起居郎、秘书少监、丽正院直学士、太常少卿等职。
开元十三年(725年),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这一年,他随唐玄宗祭泰山,并应命撰《禅社首山祭地祗乐章》八首中的前七首,不久后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在朝堂上,贺知章不仅以文采著称,还因为他的旷达与风流,赢得了众多同僚的喜爱。人们常说他是个“不羁之士”,有才华,有趣味,且活得自在。
贺知章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历经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他的官职一路攀升,最终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等重要职位。在朝中,贺知章不仅以文采著称,还因为他的旷达与风流,赢得了众多同僚的喜爱。人们常说他是个“不羁之士”,有才华,有趣味,且活得自在。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代表作《回乡偶书》《咏柳》广为传颂。《咏柳》最早见于《才调集》,又题作《杨柳枝》。此诗将柳树比作经过精心梳妆打扮、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将春风喻为裁出细叶的剪刀,可谓想象力丰富。全诗画面色彩鲜明,声调悠扬,得柳之神韵,是我国古代咏柳诗歌中的名篇。
贺知章不仅诗文造诣高,还擅长书法创作。《旧唐书》记载贺知章善写草书、隶书,一些人将其书法作品“共传宝之”。他当时在书法领域与“草圣”张旭齐名。唐代诗人张谓曾用“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来烘托称赞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怀素。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将贺知章喻为王羲之,有言“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唐人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一诗则说“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喻其为王献之。唐人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贺知章喜欢写大字,可以根据纸张数随意挥洒,纸尽字亦尽,不差分毫,其妙处在于“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贺知章传世书法作品有草书《孝经》写本,近现代学者罗振玉曾称其“峻拔婉秀,更在孙虔礼上”。
天宝二年十二月(744年1月),贺知章病中梦游帝居,数日后方醒来,于是上书请为道士还乡。玄宗念其年老,答应了贺知章的请求。天宝三载(744)正月五日,玄宗命皇太子携文武百官在长乐坡设宴饯别贺知章,李适之、李林甫等人纷纷赋诗,玄宗本人也有诗相赠。贺知章在暮年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贺知章时隔近50年返回故乡山阴后,居千秋观,玄宗将府城东南的镜湖剡川一曲赐予他作为生计来源,并赐周宫湖作为放生池。不久后,贺知章去世,享年86岁,葬于山阴城东南九里山巅,乡人称其墓为“贺墓”。肃宗即位后,追赠知章为礼部尚书。
贺知章的一生,充满了诗酒风流的浪漫,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在朝堂上,能够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活中,又能够保持一份超然和洒脱,这样的诗人,怎能不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