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悄然年轻化,专家支招应对心理压力
糖尿病已悄然年轻化,专家支招应对心理压力
“这血糖仪是不是坏了?”今年春节,32岁的王靖童在给患有糖尿病的妈妈测血糖时,顺便测了自己的血糖,发现空腹血糖高达7 mmol/L,餐后2小时更是飙到了9.2 mmol/L。这一发现让她震惊不已,因为她一直以为糖尿病是40岁以后才会面临的问题。
王靖童的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诊断出患有二型糖尿病。这一趋势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这一慢性疾病,成为年轻患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糖尿病年轻化的严峻现实
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教授团队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更是达到了35.2%。这意味着,在我国有超过1/3的成年人正处在危险的“边缘”,随时可能滑向糖尿病的深渊。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患者群体正在日益年轻化。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潘琦教授指出,在她接触的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占比高达20%-30%。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到1.409亿人,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多达3.5亿。
年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诊断,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和恐惧。他们原本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却没想到它会提前 decades 找上门来。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加上对疾病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的担忧,很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王靖童在发现自己血糖异常后,连续几天都做噩梦,担心自己会确诊糖尿病。另一位22岁的患者施诗则表示,她最初完全不重视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认为“糖尿病是老人得的病,和年轻人无关”。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延误了治疗,也增加了心理负担。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正确认识疾病
首先,年轻患者需要打破“糖尿病是老年病”的刻板印象。糖尿病年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减轻认知上的错位感。
同时,要认识到二型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许多患者通过积极管理,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管理负面情绪
面对诊断,感到焦虑和恐惧是正常的反应。关键是要学会管理这些情绪,避免它们演变成持续的心理负担。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情绪难以自我调节,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
-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分享你的感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 加入患者社群:与其他年轻患者交流经验,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调整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控制血糖的关键,也是心理调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定可实现的目标,逐步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减少无助感。
-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全谷物的比例。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
-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设定实际目标
面对长期疾病,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有助于保持动力和方向感。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和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
- 短期目标:比如每天步行1万步,每周至少吃5次蔬菜等。
- 长期目标:如在6个月内将BMI降至正常范围,一年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专业心理干预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仅靠自我调适可能不足以应对心理压力,这时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建立积极应对策略。
- 心理教育:通过教育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社会支持:组织患者参与支持小组,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
二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年轻患者来说,及时的心理调适尤为重要。通过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寻求支持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提高生活质量。记住,你并不孤单,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