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修缮160处华侨建筑,专家把脉闽南传统建筑保护
泉州修缮160处华侨建筑,专家把脉闽南传统建筑保护
近日,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赓续侨厝遗韵,精缮南建新章”为主题的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学术沙龙。此次沙龙汇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代表和学生,共同探讨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黄印武教授以茶马古道上的沙溪寺登四方街为例,分享了长达十八年的修复经验。他强调,保护工作应尊重历史,保持建筑的原真性,同时也要注重活化利用,让古建筑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戴志坚教授则指出,选择正确的乡土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至关重要。他建议,应建立专业的修缮队伍,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整旧如旧、修旧如故”。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费迎庆以鼓浪屿为例,分享了多元建筑风格的保护经验。她强调,保护工作需要分阶段推进,既要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要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针对当前建筑修缮人才断层的问题,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成丽提出,应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修缮工艺得以延续。
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夏侯建兵表示,闽南传统大厝、侨厝凝结着先辈技艺和文化观念,彰显泉州世遗城市风采。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市文旅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建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打造五位一体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创新平台,并与省内多个主体合作,开展前瞻性、示范性的保护利用项目。
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林宇杰表示,近年来,泉州在闽南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例如,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保护鲤城陈光纯故居、晋江梧林村胸怀祖国楼等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金鱼巷、中山路改造提升项目入选全国示范案例。
然而,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长期的风雨侵蚀、建筑材料老化、修缮技艺传承断档等问题,给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专家们建议,应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同时也要注重社区参与,让保护工作成为全民共识。
泉州古建筑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沙龙不仅为泉州的古建筑保护注入了新的智慧和力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未来,泉州将继续秉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