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推动中国史学现代化,百年发展成就显著
唯物史观推动中国史学现代化,百年发展成就显著
“唯物史观的引入,不仅加速了中国史学的发展步伐,还推动了其科学化进程。”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教授如是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唯物史观深刻改变了中国史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史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唯物史观的引入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历史观,强调物质生产方式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在中国,唯物史观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的零星介绍。真正系统地传播唯物史观并将其应用于史学研究的是李大钊。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课程。他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李大钊强调史学的科学性,提出史学研究应包括考证史实、再现历史过程、揭示历史运动规律三个层次,为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研究实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与论争,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深入发展。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开山之作。他提出“批判”与“整理”的区别,强调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创立了新的史学研究范式。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则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该书结合抗战形势,提出有益于民族抗战的历史理论,强调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的辩证统一,对群众与领袖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翦伯赞还批判了胡适等人的错误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深远影响
瞿林东教授指出,唯物史观改变了中国史学的研究范式,推动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它要求研究全部历史,强调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揭示社会历史演变的法则与常规。
唯物史观还促进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和形而上学,使史学研究更加严谨和客观。同时,唯物史观重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推动了史学研究从描述性向解释性转变,提高了史学的理论水平。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当前的史学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瞿林东教授指出,理论研究不足、碎片化倾向严重,整体水平难以提高。他强调,未来应加强理论研究,开展贯通的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以推动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瞿林东还呼吁关注研究外国史学的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这将为中外史学对话开辟新的途径。他强调,站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唯物史观的引入,不仅为中国史学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还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正如瞿林东教授所说,唯物史观将继续在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史学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