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书屋:小人书收藏界的宝藏之地
毛毛书屋:小人书收藏界的宝藏之地
在北京市中关村附近的一条小巷里,藏着一家特别的书店——毛毛书屋。这家书店的主人是年过半百的孙永立,他与小人书的缘分,要从50年前说起。
那时,孙永立还是个孩子,每月最期待的就是央求父母给自己买小人书。上世纪50年代,小人书几乎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娱乐方式之一。当时的小人书,只有1毛一本,但基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家里不可能购置大量小人书,满足孙永立的阅读欲。“当时一个月家里只给买一本,或者两个月攒起来买本厚点的。厚一点的也就2毛左右。”孙永立回忆道。
一本书,没一会儿就看完了,即便再仔细回味,几天时间,也翻透了。怎么办?可以跟小朋友互相交换。因此,孙永立还结交了很多铁哥们儿,到现在依然念念不忘。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孙永立参加工作,每个月有19块钱的工资。虽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但他依然痴迷小人书,“好不容易自己挣钱了,终于可以满足一下了。”孙永立省下每一分钱买书,每月购书都要花5块钱左右,在当时来说已是不菲。
从上世纪50年代,到迈入新世纪,孙永立一直都只把小人书当做一种兴趣。很多同龄人也都在孩童时代深爱过小人书,但成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将小人书束之高阁或是遗忘遗失。“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不起眼的小玩意吧。”孙永立一直把这些小玩意当成自己的宝贝,“就是喜欢,很简单,舍不得扔。”
到了互联网时代,孙永立也赶新潮,开始上网发帖。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他因为网络的缘故,结识了一位湖北宜昌的朋友,这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用400元,买走了一本孙永立的小人书。即便这样,孙永立说,自己也没把小人书当成一个买卖做。后来,孙永立南下深圳,自己经营企业。
2004年,因为女儿在中关村上学,为了照顾女儿。他才琢磨着在离中关村不远的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开了家店,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小人书摆上了这家“毛毛书屋”的货架。
从那时起,孙永立才开始真正地“收书”。他经常北上南下,全国各地地跑,收集小人书。不算收书的钱,每个月的差旅费就达到数千元。如今,孙永立已经在圈内颇有名气,某央视主持人慕名而来,并和他成为好朋友。“我们基本是处于同一年代的人,他也爱看。前几年,他不忙的时候,时常会过来。”孙永立拿出一本《保尔·柯察金》,这便是该主持人最近特意向他订的。
在毛毛书屋,你可以找到各种年代的小人书,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都有。孙永立说,现在市面上品相好的小人书,60岁多的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版的能卖到上万元。一些题材好的,比如《三国》、《西游记》能卖到10万元以上。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名艺术家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价钱更加不菲。这些书,当时全国发行量不过几万册,现在保存完好的,也就十几本。有的如果是孤本,价格更是难以估算。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数千到几万元不等,70年代的大约能卖到几百上千元,80年代的相对最便宜。
收藏这行,最怕碰上的就是“赝品”,小人书也不例外。孙永立提醒,首先要到信得过的老店淘书,其次不能贪图便宜,接着就是要自己积累一些分辨真伪的经验。比如纸张不能太白,太白的有造假的可能;还有绘图的线条,线条流畅完整的一般是真品,反之则可能是赝品;此外色彩方面,赝品也没有真品的细腻。
孙永立一直强调,自己开店是出于爱好而非盈利目的。“有时候朋友来拿书,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我都无所谓的。”不过,他也承认,圈里有不少人,因为收藏小人书发了财。
小人书,已成为收藏新宠。从当初每本1毛钱左右的售价,涨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些巴掌大的小书,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回忆,也见证了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毛毛书屋,我们不仅能看到珍贵的藏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收藏家对小人书的热爱和执着。这份热爱,跨越了半个世纪,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