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志愿服务新模式提升社区幸福感,沪粤多地探索见成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5: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志愿服务新模式提升社区幸福感,沪粤多地探索见成效

“80后义工社”是北京市顺义区石园街道的一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自2013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从最初的8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拥有20名专职工作人员和300余名骨干志愿者的大家庭。他们通过“1S+6V@3G”志愿服务模式,即1位社工+6个服务圈+服务3代人,运用专业知识,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积极开展为老、扶困助残、婚姻家庭辅导、青年创业就业、助力儿童成长等公益性社区服务活动。项目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公益服务5300余次,服务10万人次,成为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

社区志愿服务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从传统的扶贫济困、帮老助残,拓展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理论宣讲等多个领域,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组织模式上,社区志愿服务正从传统的层级化管理向多中心化转变。多中心组织结构下,无论是单位、企业、非盈利组织等集体,还是个人所属的社群,都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或能量,组织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供给。这种模式更灵活,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活动形态也更加灵活多样,从固定态向片段态转变。志愿服务活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是充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志愿服务更加便捷可及。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志愿者可以随时参与服务,居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项目。

供需关系的变化尤为显著,从派遣制转向撮合制。在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支持下,志愿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能够实现精准对接。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需求,志愿者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的项目,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

社区志愿服务对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无论是老人的陪伴需求,还是儿童的教育需求,亦或是社区环境的改善需求,志愿服务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它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再次,它促进了居民的个人成长。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

以上海宝山区的“社区小先生”项目为例,该项目让孩子们以志愿者身份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治理。自2021年推行以来,宝山区7.8万余名少先队员到520个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活动10000余场,探望独居老人和孤老3500余户,新增常态化楼道无堆物家庭2万余户。这个项目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也有效缓解了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广东省的志愿服务发展则提供了另一个生动案例。截至2023年底,广东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2300万人,占全省人口近18%,已标识志愿服务组织2202家,志愿服务队伍超过13万支,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9亿小时,相当于平均每6个广东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广东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为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深圳设立全国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探索“社工+义工”模式;广州通过“社工+慈善+志愿者”持续培育基于互助传统文化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佛山首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打造“10分钟社区志愿服务圈”;珠海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实现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覆盖……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同时,数字化平台也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社会风尚。

社区志愿服务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秘密武器。它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随着志愿服务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社区志愿服务将为更多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