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大研究:肺结节筛查阳性阈值应调至8毫米
广州医大研究:肺结节筛查阳性阈值应调至8毫米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梁文华教授团队在BMJ旗下Thorax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建议将肺纯磨玻璃结节的CT筛查阳性阈值从6毫米提升至8毫米。这一发现基于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数据分析,旨在减少不必要的随访CT,提高恶性结节检出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从而减轻医疗资源负担。
研究背景与方法
近年来,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s)的检出率。然而,这些结节的性质难以确定,既可能是短暂的炎症反应,也可能是具有低转移潜力的癌前病变。因此,建立精确的管理指标对于平衡治疗益处和不必要的风险至关重要。
该研究对“广州爱肺计划”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该项目从2015年到2021年对广州市11,708名参与者进行一次性的低剂量CT筛查。研究人员从所有检测出纯磨玻璃结节的胸部CT中提取每个pGGNs的横向直径,并收集参与者已有的术后病理结果。研究分别使用5、6、7、8、9、10毫米作为阳性阈值,评估对于恶性pGGNs的诊断性能,包括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
研究发现
三组的分析结果均表明,随着直径阈值的上调,灵敏度和NPV降低而特异性和PPV增加。ROC曲线分析表明,“MIA+IA”和“AAH+AIS+MIA+IA”组的诊断性能在直径阈值为7mm时表现最佳,“仅IA”组在8mm时表现最佳。决策曲线分析提示8mm阈值下的模型始终显示最高的净收益,特别是在0.05至0.20的临界概率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10%的决策阈值下,8mm模型的净收益比9mm模型高0.011,证实了8mm的直径阈值在0.35至1.8的阈值概率下将提供更好的净收益。然而将阳性阈值从5mm提高到7mm会增加不必要的随访CT占比;相反,将阈值从7mm继续提高可以略微降低不必要的随访CT占比。
临床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王成弟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也指出,现有肺结节分级标准(如美国放射学会的Lung-RADS)在中国人群中的筛查效能较低。他们创新性研发的C-Lung-RADS系统,针对不同恶性风险等级的结节制定个性化随访及决策建议,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肺结节风险,避免过度诊疗。
何建行教授团队的这一发现,为优化肺结节管理流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将阳性结节的直径阈值从6mm提高到8mm,可以显著提高恶性pGGNs检出的特异性和PPV,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随访CT。这一调整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还能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未来展望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肺结节的管理正朝着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何建行教授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显示,PD-1抑制剂对多原发肺癌患者的早期磨玻璃病灶具有一定疗效,这为高危肺结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通过整合影像学、临床信息和生物标志物,有望实现更精准的肺结节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