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的三次贬谪:从痛苦到顿悟的生命历程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3: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的三次贬谪:从痛苦到顿悟的生命历程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常常会思考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公元1101年,彼时苏轼已66岁,正在谪居海南。他早已不抱生还的希望,却意外获得北归的赦令。召归途中,当他看到李公麟为他所绘的画像时,感慨万千,在画像上题下了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正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参透了人生的意义,看淡了得失荣辱。

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苏轼少年得志,20岁时就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名满天下。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不满新政,他直言进谏,却差点因此丧命。最终在亲友的营救下才保住性命。

公元1079年,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去就是五年。直到宋神宗意识到他的忠诚,才重新启用他。然而,59岁时,他又因不愿参与党争,再次被贬至惠州。年过六十后,又因政见不合被流放到儋州,这一待就是数年。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苏轼那样的罢黜流放,但中年失业、创业失败、感情受挫等人生困境,同样让人唏嘘。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鲜花与荆棘并存,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和接受。接纳生命中的不同际遇,才是生命的最好状态。

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三次贬谪之所,反而成为了苏轼创作的高峰期。据统计,在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七百五十余篇诗词歌赋。我们熟悉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潇湘竹石图卷》、《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传世之作,都是在黄州创作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贬谪之地虽是人生低谷,却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

《道德经》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得与失总是相辅相成。苏轼的一生在高峰和低谷间来回折返,却让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顶流之位。

谪居荒凉,熬成温柔浓汤

宫崎骏曾说:“美食,是生命里最好的慰藉。”苏轼的人生三分之二都在贬谪中度过,但他总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亏待每一餐。

贬居黄州时,他看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全然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心态。黄州的猪肉价贱如泥土,他却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自创了“东坡肉”。做竹笋烧肉时,他打油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后到惠州,起初食不果腹,他就买没人要的羊脊骨,煮熟后用热酒淋一下,撒上盐,放在火上烧烤来吃。当他发现丰腴甜美的荔枝,便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吃心”,是他流放生活里的自我慰藉,亦是他穷途之路的温暖救赎。一件小小的吃食,他钻研做法,赋以诗文,让我们明白:尽管世事多变,有时陷入“身非已有”的境地,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苏轼在黄州第三年时,就已经参透了答案。彼时,他的思想境界已大有不同。他可以从痛苦的生活中体验出生命的真谛,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万物运行变化的奥秘。

初游赤壁时,他写下最负盛名的《赤壁赋》。那一刻,他还感叹历史英雄人物发挥了生命的光辉,丰盈了历史,而他却困于荒城浪费日月。后来慢慢顿悟,当有人向他发问,倘若宇宙间的江水无尽,明月无尽,草木之春荣秋落无尽,那我们的生命亦岂有尽时?

苏轼给出这样的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永恒的宇宙天地间,人类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从这个视角看过去,你似乎对转瞬即逝的人生产生了虚空之感。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当我们为每一个当下赋予意义,尽兴去体验,就即为圆满和永恒。

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体验的过程即为生命的意义。尼采说:“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生命力。”倾尽热情去生活,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做自己生活的导演,就是活着的意义。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