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来了!工信部带你了解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来了!工信部带你了解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在最高设计车速、防火阻燃、塑料件使用比例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化和提升。
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安全性能
新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以提升电动自行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强化防火阻燃要求
新标准进一步加严了关键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规定与电池直接接触的非金属材料、软垫材料、皮革类与纺织品类材料等应具备相应阻燃性能。同时,新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塑料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鼓励使用不可燃材料替代塑料,以降低火灾风险。
优化电动机性能
新标准增加了电动机空载反电动势、电感值差异系数等指标,确保电动机在输入电压最大时车速无法超过25km/h,同时允许低速运行时输出较高扭矩,满足短距离爬坡需求。
防篡改设计
新标准从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三个方面提出防篡改要求,包括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互认协同功能、控制器的过压锁定功能等,防止非法改装。
北斗定位与动态安全监测
新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可实时反馈车辆位置信息,监测异常行驶状态及电池状况,提升主动安全性能。
消费者影响:平衡安全与使用需求
新标准在提升安全性能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放宽整车重量限值
考虑到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新标准将铅蓄电池车型的重量限值放宽至63kg,以满足消费者增加续航里程、减少充电频次的需求。
取消强制脚踏装置
新标准仅要求电助力模式的车辆具有脚踏骑行功能,对电驱动车辆不作强制要求,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鼓励安装后视镜
新标准鼓励电动自行车安装后视镜,并明确后视镜不计入整车高度和宽度,有助于提高骑行安全性和便利性。
行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电动自行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提升企业质量保证能力
新标准增加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条款,要求生产企业具备与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加速行业洗牌
新标准的严格要求将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小企业可能因资金和技术实力不足而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政策实施:平稳过渡保障权益
为确保新标准顺利实施,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过渡期安排。
生产过渡期
新标准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2025年9月1日后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标准要求。
销售过渡期
给予旧标准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
存量车辆处理
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更新换代。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实施,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工具,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新标准平稳落地,让消费者享受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