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美视角下的纽约:一位城市规划师解密大都会运营密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3: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美视角下的纽约:一位城市规划师解密大都会运营密码

纽约,这座全球超级大都会,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复杂的运营机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从物质空间到社区网络,从交通出行到地产开发,纽约在平衡公共与私人关系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罗雨翔的著作《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绝佳机会。

本书回答了各地无数居民和政府官员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也直接揭示了纽约市的魅力所在,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座特殊的城市会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没有比这更及时、更出色的读物来了解这座永不停歇的迷人城市了。
——戴安·E.戴维斯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前系主任

2024年巴黎奥运会在热闹中落幕,奖牌榜上中美之间始终胶着、互相追赶的状态,也正映照着中美在当今时局下的复杂关系。在各种情绪之外,我们不免也会好奇:美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更深入的方式剖析美国城市的运营?美国大城市和中国大城市有什么异同?或许一位具有中美跨文化视角的作者能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当中国“小镇青年”到美国做“公务员”、城市规划师,罗雨翔是这样形容纽约这座大都会的:纽约打破了许多人对于“城市”的固有想法。

罗雨翔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学术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跨领域专业背景和跨文化的视角让他能够从区域经济、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角度解读纽约的独特性,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运营和活力来源,写下《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这本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

《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
作者:罗雨翔
后浪&上海三联书店

纽约何以成为如此独特的国际大都会?
政府如何“企业化”运营?
公共与私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纽约究竟是大城市中的特例还是典范?
中国大城市是否可以从纽约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些什么?

本书图、文、数据结合,百余幅全彩大图仿佛身临其境,在街头摄影中想象城市律动,从数据分析中解构空间政治。在解读纽约的现实案例后延伸对比中美现状,以清晰的结构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

物质空间

本书首先从最易感受的物质空间入手,结合大量精美彩图,在布鲁克林大桥公园、高线公园、哈德逊广场等纽约的著名公共空间中city walk,看“公共”与“私人”博弈之间的模糊地带如何带来独特的空间活力——

看起来是公众福利的城市空间可能实际上是属于私人的,像高线公园这样的重大项目,一开始竟然都诞生于民间,而背后更有着政府精妙的财务逻辑。

如果说纽约的城市空间令人着迷的话,那么其背后的规划、运营以及治理机制则更值得玩味;

社区网络

接着,作者继续深入,从公共空间的“点”论及社区网络的“面”。

一个普通纽约打工人或许会参与到这些公共事务中去:向社区委员会递交自己的需求,为你居住的BID(综合改善区)缴纳物业费,给政府提出的“拥堵费”提案投上赞同或反对票……政府制度当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市民的声音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更是自下而上地推动着政府政策的发展。

这样的多方协作,可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也时常走向失败的境地,无论如何,把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糅合起来的城市建设道路总是会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和可能性;

政府运作

最后,跳出物理空间,把目光集中到纽约政府的运作方式上,听作者以预算局分析师的身份,谈谈他在工作中的所闻所感。

房地产税如何连接个人义务和政府义务?政府预算究竟是怎么制定的?政府的“企业化运营”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所有纽约独特的城市现象背后,都有着一双大手在其中斡旋甚至操控。为了发展,政府必须与私人合作,但未来是否会导向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或许还需要付出时间和不断的实践……

经济学家、《大国大城》作者陆铭推荐道:“看纽约的实践,能够了解如何建设活力、宜居且和谐的大城市,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如何各司其职。”城市空间、公共交通、地产开发等课题和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借鉴他国已有的现实案例,尤其是如纽约这样极具特色和活力的超级大都会,对理解、改善目前社会环境有重大的意义。

引言 大都会的创造力

1000多个公园,
约880万人,
加起来长达1万多千米的街道,
100多万栋房屋,
高达1000亿美元的年度市政运营开销……

这些元素构成了纽约独特的样子。

人们初来这座城市,都会被这座全球超级大都会的规模与繁华所震惊,哪怕在这待的时间再久,也常常会驻足望着纽约独一无二的天际线出神,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街道两旁的生命力所感染。

但这座城市也不乏其奇特甚至怪异的地方:

在纽约,好几个标志性的公园都是完全依靠私人资本运营的,政府不需要出一分钱;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组成了多元的社区,甚至连墨西哥裔都学会用中文打广告;

身为全美最大的城市,却有着最为“脏、乱、差”的地铁系统,令游客和当地人都纷纷苦不堪言;

不断刷新天际线纪录的各种新摩天大楼,竟然不需要纽约规划局的审批就可以提上建设日程;

曾经统治了纽约将近一个世纪的政府机构,居然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其违背了美国的宪法……

纽约打破了许多人对于“城市”的固有想法。一方面,它超出了人们对楼房高度、街道密度、绿地覆盖率等物理景观的预期;另一方面,纽约的发展路径违背了不少制度常理,突破了人们对于种种商业逻辑、规划准则以及政策环境的想象。


高线公园

后来,随着我在上学期间一次次再访纽约,并在毕业后来到这座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以及接触到了一些城市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城市景观在我眼中变得不仅仅是设计和空间上的巧思而已了——它们更是城市中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态的代表性产物。

高线公园就是民间力量、政府创新以及商业资本互动的典型例子。

它的诞生来自两个素不相识的当地居民在一次社区大会上的思想碰撞。随后,这两位居民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网,逐渐组建起了一支民间力量去说服政府和公众,把本来计划要被拆除的老旧铁路改造成新的公共空间。

铁轨穿行于好几十座私有房屋之间,不少业主的私有土地被铁轨跨过,这些土地的业主们本来计划着在铁轨拆除后可以建新房子大赚一笔;因此,保留铁轨、改建公园的计划影响了这些业主的经济利益。为了彻底说服这些土地和房屋产权与公园计划有冲突的业主,纽约市政府制定了一套极富创造性的“空中产权交易”机制,允许被高线铁路影响了的业主们把土地上空原本应有的房屋开发权卖给周边其他地块的业主。这样一来,被铁轨影响了的业主们得以兑现其土地的开发价值,不再有经济损失——高线公园的计划终于可以顺利进行。而那些其他购得了新开发权的业主则有权开发超出原规划1倍还多的楼房面积——高线公园的沿线也因此成了整个纽约市房地产市场最火热、明星建筑师作品密度最高、土地价值增幅最快的街区之一。

政府依靠城市规划政策和直接的建设性投资将高线公园从民间想象变成了现实。但今天,高线公园的运营和维护则完全依靠民间资本。当初在社区大会上相识的那两位创始人所组建的民间组织,如今靠着社会各界的捐赠、筹款活动以及公园设施的租金等现金流,创造出了一年高达1800 万美元的高线公园专用基金,并通过民间组织自己的员工、项目方案以及合同,将高线公园打造成了纽约最具特色的地段之一。

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我想要记录纽约一些最具有这座城市特色的现象,并试图去梳理它们究竟是为何以及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具体地来说,这本书将通过像高线公园这样的案例来重点探讨以下两个方面:“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模糊性,以及这种模糊性给城市所带来的创造力。

在纽约,一些为大众享受的公共资源和福利实际上是属于私人的。比方说,这座城市里有好几百个设计独到、供人们歇息乘凉的小广场、小花园,它们并不是政府掌控的市政公园,而是开发商建造的私人空间。再比方说,供中低收入人口居住的经济型住房现在主要被安插在私人开发商建造的高端住宅里,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以政府集中建设的公租房的形象示人。

与此同时,纽约原本属于纯私人领域的商业资产与空间,也会因为其政治、社会以及经济层面的意义,而变得越来越像公共财产。纽约的一些超大型住宅小区和商业项目,虽然完完全全由私人地产开发商建设在私有土地上,却因为其“城中城”的规模,吸引了来自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政府部门的直接投资。在这些案例中,或是由于资本的主动选择,或是因为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介入,本应毫无争议的私人财产变得具有了一些暧昧的公共属性。

“公共”与“私人”之间的这种模糊性,除了体现在人们对于特定空间和资源的使用、感受和认知上以外,还体现在纽约城市中代表“公”的一方(政府)与代表“私”的一方(企业、个人)之间的角色互通现象之中。除了之前提到的民间组织、地产商以及私人资本方承接公园运营、公共空间建设以及经济型住房开发等公共任务之外,纽约市政府本身也像孙悟空吹毫毛一样,积极地制造自己的分身、组建类似于私人企业的机构来为大型项目和市政系统进行市场融资以及专业化管理。甚至在纽约的许多街区,负责提供市政服务的机构本身就是介于“公共”和“私人”之间的主体——它们既不是政府,又不是私企,但可以依法执行公权力,并依靠来自社区民间的人力和财力把公共领域打造得更美好。

纽约的这些行为模式彻底地打破了传统语境下的“公共”与“私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纽约把公共权力、公共福利与私人领域、私人利益串联并糅合起来,这样做,意味着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然而,公与私之间的这种模糊、矛盾以及不确定,正是纽约这座城市惊人创造力的来源。除了高线公园以外,纽约许多著名的公共空间和重大项目一开始也都诞生于民间,并且在这些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私人的力量不断地被集结到社区层面,民间的意志通过社区反馈到政府决策过程之中——倘若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全然封闭在私人领域、与公共决策之间没有互通的话,那么这座城市的公共领域将会缺乏如今来自民间的各种鲜活的创意。同时,在个人和社区层面以外,纽约也不断地将商业和大型资本所追求的私人经济利益引导到对公众福利有益的方向,诱导私企成为公共领域的建设者,向私人资本“借力”来完成这座城市的公共发展需求——倘若纽约的一切公共建设和运营都只能依靠政府自身的技术和财力的话,那么这座城市将会失去许多如今令纽约人引以为傲的闪光点。

如果说纽约的城市空间令人着迷的话,那么其背后的规划、运营以及治理机制则更值得玩味。

这本书的5个部分将分别从不同的领域来体验纽约城市中的种种空间,探索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制度与其创造力。每个部分均由4到6章构成,每一章单独梳理具有纽约特色的案例,可以独立阅读。跳跃在各章之间,或可体验初次到访这座城市时会注意到的种种独特片段;将它们串联,则可以体验在这座城市久居之后梳理出的认知体系。

公共空间 Public

重点分析纽约的各种公共空间,除了详细梳理之前粗略介绍过的高线公园之外,还会分析其他具有纽约特色的大型公园、小型社区花园以及新冠疫情期间新增的人行步道。

社区社会 Community

从公园这些“点”延伸到“面”,讨论纽约的各种社区。这一部分将关注这座多样化的城市中的居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组织和制度来建立社会关系网,并打造形形色色的空间群落。

交通出行 Transportation

探讨连接各个社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既包括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系统,也包括街道本身。

地产开发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位于社区之中、道路两旁的楼房——包括纽约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高楼和其他大项目,试图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梳理纽约的城市建设和治理逻辑。

政府运作 Government

从物理空间中跳出来,在之前的4个部分介绍了各个空间案例以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后,这一部分将归纳这座城市中政府运作的特点。

在全球历史的舞台上,纽约的历史是简短的。

与许多其他著名的新兴城市相比,纽约的增长速度也并不是最快的。但是,这座城市作为全球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仍然不断地辐射其巨大的影响力:百老汇的音乐剧、华尔街的金融市场以及时代广场灿烂的霓虹灯……这些纽约元素闻名遐迩。

不过,除了那些明信片和百科中的特色景观和概览以外,纽约这座城市作为一个体系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公园、每一片社区、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以及这座城市的政府通过与私人领域合作和博弈来推动建设的一砖一瓦……这些最最基本的纽约元素都在不断地打破城市建设的常规,塑造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进纽约,即进入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这些矛盾打破了许多人的舒适圈,带来了种种不平衡,但这些矛盾背后的创造力,或许将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去重新看待各自所生活的城市,以及构思我们想要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