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称汉字有“三大缺陷”,中国用简化字和拼音破解
罗素称汉字有“三大缺陷”,中国用简化字和拼音破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断绝,盖因它的包容与吸纳,无论是何种文化它都能将其吸纳,取其精华,完善自身,因此才有了今日文化的恢弘壮阔。而在中华的庞大文化体系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汉字了。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在起源方面能够追溯到仓颉造字,在历史方面更是经历甲骨文、篆、金、草、楷的漫长演变过程,汉字经由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同时因为汉字的简洁与易书写,在邻近的部分亚洲国家也逐渐采用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对汉字都大为欣赏。但是却有这么一位西方人,公开喊话说汉字有“三大缺陷”。他叫罗素,也是英国的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你知道他是怎么评价汉字的“三大缺陷”吗?
在说清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罗素其人其事。罗素全名叫做伯特兰·罗素,他在数学、文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造诣,主要活跃在20世纪,在当时中国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更是用了专门的一整期来介绍罗素,一时间在青年群体中掀起“罗素热”。
罗素来华是在1920年,当时应梁启超先生的邀请来为中国青年作讲座,向中国青年传输西方文化的新鲜血液。罗素虽久居英国,但对当时的东方古老大国慕名已久,在接到梁启超先生的邀请后,就欣然赶来。
在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外,他也在考察中国的方方面面,亲历中国社会的诸多人和事,在回到英国后就出版了一本《中国问题》,在书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还预言在未来的一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会在世界格局中愈发重要,但最终中国会逐步接替美国的主导地位。在书中,罗素秉持客观的态度,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时中国汉字的三大缺点:笔画繁多、排序不易、无法翻译西方的专有名词及科学术语。
因为罗素考察时期中国还处于民国,当时社会的主流就是繁体字,在笔画方面远超今天的简体字,书写起来是很困难的,比如说“乌龟”二字,在简体中仅有11画,而繁体则写作“烏龜”,令人望而生畏。
因为笔画的繁多,繁体字在学习以及推行中十分困难,阻碍了当时知识的传播,因此罗素认为这是中国汉字最大的缺陷。在1924年,胡适等人也深感繁琐复杂的文言文阻碍了当时中国的进步,于是大力推行“汉字拉丁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使用英文字母。但考虑到民族自信心,当时的有一部分人竭力反对汉字拉丁化,双方争论不休。直到陆费逵公开倡导使用简体字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钱玄同、胡适等人表示赞同,简化字的方案也被正式推出。在1956年时新中国更是全力开始推行简体字,开展扫盲活动,效果斐然,到2020年中国文盲比例已经降到4%以下。而新的汉字在经过简化后基本笔画也只有32种,学习起来很是轻松,罗素百年前的指出的隐患就此被弥补。
而在字典编排方面,因为英语字典采取字母顺序排组合,因此罗素认为汉字笔画缺乏规律无法去排序,但是实际上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排列顺序,那就是偏旁部首排序,在现在的《新华字典》里面我们都能按照偏旁部首去检索到相应的字符与页码。除此外,中国在1955-1957年成功研制出现代汉语拼音,到1958年的2月11日开始全面推广,在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拼音首字母去给汉字排序。除了这两个缺陷被弥补外,罗素还说汉字无法翻译外来专有名词及科学术语。如果罗素在中国待得时间更久一点,他就会发现中国很早就通过音译、意译以及音意结合的方式来翻译这些名词术语了,比如说“Coca-Cola”被音译成“可口可乐”就是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翻译出的,因此罗素所说的汉字翻不出外来名词及术语这一问题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结语
罗素在学术上面的造诣很深,但我们也不能盲从盲信,更不能认为所有他说的话都是对的,而是需要去辩证地看待,我们可以去听取他的观点但需要思考对错,对的就吸收,不对则相互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才能促使中华文化进步。
参考资料:《古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