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隆福寺牌楼修缮后焕新颜
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隆福寺牌楼修缮后焕新颜
近日,经过数月修缮的隆福寺牌楼重新亮相,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拍照。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牌楼,经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双重加持,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工艺遇上现代科技
此次修缮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麻五灰”这一传统工艺的运用。所谓“一麻五灰”,即在木构件表面依次施以捉缝灰、通灰、使麻、压麻灰、中灰、细灰等工序。每一层灰浆都由油满、血料(猪血与石灰的混合物)、砖灰按比例配置而成,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坚固而细腻的地仗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工艺,而是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在灰浆中加入了防水防蛀的新型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升了建筑的耐久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是此次修缮的一大亮点。
城市记忆的守护者
隆福寺牌楼不仅是北京城的一处地标,更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在东四北大街,居民张大爷正举着手机,给马路对面的牌楼拍全景照。“在东四住了20多年了,孩子小时候还在隆福寺街牌楼这里照过相,是我们家人共同的回忆。”张大爷说。
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的隆福寺,曾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北京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清代,旧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1930年改用阳历一、二、九、十开庙。每逢庙会,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来赶庙会。在这里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可以吃到多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可以看到北京的民间戏曲。《北京竹枝词》中说,当年庙会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
如今,经过修缮的牌楼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更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展现北京城市变迁的生动注脚。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此次修缮工程,不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修复,更是一次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参与修缮的工匠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也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年轻人。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古建筑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柴晓明所说,古建筑保护修缮不能只依赖传统材料和工艺,也需要引入现代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前沿科技成果。通过创新保护、延续我国传统古建筑的价值。
一座牌楼,一座城的记忆
如今,修缮一新的隆福寺牌楼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新地标。阳光下,牌匾上的金色字体、檐角上的脊兽和顶端石柱上的祥云纹浮雕,都显得清晰夺目、熠熠生辉。不少市民表示,看到焕然一新的牌楼,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在庙会上嬉戏的时光。
“还记得前几年,隆福寺街这个牌楼经过风吹日晒,显得很陈旧的样子。如今修缮后,牌楼古色古韵的,真好看。小时候跟着父母去逛隆福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亲切,现在隆福寺街有各种文艺的小店,越来越热闹了。”市民韩女士说。
隆福寺牌楼的修缮,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的重生,更是一段城市记忆的延续。它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回忆。如今,这座焕然一新的牌楼,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讲述着属于北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