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府:辽金时期的军事重镇与文化交融中心
黄龙府:辽金时期的军事重镇与文化交融中心
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有一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古城——黄龙府。这里曾是辽金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和赋税收集地,见证了多个民族的交汇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传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城,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魅力。
从扶余城到黄龙府:一座古城的传奇变迁
黄龙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扶余城。当时,源自秽貊的扶余人将都城迁至农安地区,推动了当地的发展。隋唐时期,高句丽在扶余旧址重建城邑,使其逐渐恢复生机。渤海国时期,扶余府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扶余府,并在返回途中病逝于此。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去世时有黄龙出现的异象,因此将扶余府改名为黄龙府。金朝时期,黄龙府曾改名为济州,后又改为隆州。金末,为防御蒙古军队,又升格为隆安府。
九方铜印:见证古城的政治军事地位
黄龙府在辽金时期达到了鼎盛。作为辽朝最北的城池和军事重镇,黄龙府出土的九方铜印见证了其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这些铜印包括一方汉印、两方元印、一方北宋印、五方辽金印鉴,充分说明黄龙府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黄龙府辖区内有不同民族混居,具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农安辽塔:展现古城的建筑艺术魅力
在黄龙府遗址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农安辽塔。这座始建于辽圣宗太平年间的古塔,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黄龙府遗留至今唯一的古建筑。辽塔通高44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配以百米休闲长廊、警世钟御碑亭,展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范。
多民族融合:孕育独特的文化传统
黄龙府地区生活着扶余、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辽朝还将关内汉人迁至此地。金朝时期,女真文字的创制和学校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发展。佛教、道教的传播,以及农安辽塔的建造,展现了多宗教并存的包容氛围。
文化交流:沟通东北与华北的重要枢纽
黄龙府在辽金时期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重要的赋税收集地和文化交流中心。这里通过陆路和水路与各地相连,成为沟通东北与华北的重要枢纽。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以及女真文字的创制,都体现了黄龙府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黄龙府作为东北地区重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温黄龙府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为讲好中华民族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鲜活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