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院前急救“升级提速”:全力守护市民“生命通道”
“120”院前急救“升级提速”:全力守护市民“生命通道”
2024年,宁波市急救中心累计受理“120”呼救电话数量超10万次,同比增长5.6%;出车总数达2.5万余次,同比增长17.41%。面对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宁波市急救中心通过优化急救体系、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全力守护市民“生命通道”。
“120”院前急救是一项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工作,对危重症患者及时施救、转运,就能让他们多一份健康保障。2024年,市急救中心累计受理“120”呼救电话数量超10万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6%。2024年出车总数为2.5万余次,同比增长17.41%,其中院前急救有效出车数超2万次,同比增长16.6%。
2025年,是我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提升年”。市急救中心将围绕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中的管理、培训、质控等三大核心内容,不断加快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向实体化、专业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医护人员参加全市心肺复苏模拟案例考核。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合理扩容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积极推进院前医疗急救车辆、装备等配置,不断加大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全宁波市率先完成了乡镇(街道)急救站点全覆盖的任务,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显著缩短,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
健全医疗急救体系
优化协同救治平台
在120指挥调度大厅,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呼救电话详情、救护车方位、各急救点实时监控等内容的画面在不断更新。“你好,市急救中心,你现在在哪里?……患者什么情况,有没有出血?我们马上过来……”调度员接到电话获得基本信息后,立即将情况同步给离患者最近的急救点工作人员,很快,大屏幕上一处监控画面便动了起来:急救车启动,医护人员跑着上车,快速朝现场出发,全过程还不足两分钟。
对严重创伤、急性脑梗、心梗等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截至2024年,22个急救点全部完成新建或扩建、正式开始运行,实现了乡镇(街道)急救站点全覆盖,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主城区平均急救反应用时约为9分5秒,相较于2023年的约11分35秒,缩短了约2分30秒;远郊平均急救反应用时约为13分钟35秒,相较于2023年的约15分钟50秒,缩短了2分15秒,偏远地区群众也享受到了快捷、高效、同质化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10分钟左右的急救反应时间里,总共能做多少事情?急救站医护人员的答案是:“上车即入院”。
我市现有的42辆急救车,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陆续完成升级改造,搭载北斗导航系统、多功能参数监护仪、多功能除颤监护仪、自动心肺复苏仪、车载呼吸机、12导心电图仪等设施设备,俨然变成了可移动的抢救室。
随车医护人员通过5G+AI眼镜连线云急救中心。
接上患者后,随车医护人员开始对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措施。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车内的音影视频等信息,会实时传送至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云急救中心,专家据此能直接开展病情评估,必要时远程参与到抢救处置中。在患者未抵达目的地的这段时间,云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还可以提前为其挂号、呼叫相关科室专家提前到位、落实病床等,以往的“患者等医生”转换成了“医疗资源等患者”。救护车抵达医院后,患者可以迅速进入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实现“上车即入院”,真正做到抢一秒是一秒。
“人未到,病先知”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我市有市胸痛中心、市创伤中心、市卒中中心、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随车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急危重症患者在急救车上的预检分诊情况,第一时间调整方向,将其送往更为精准的目的地,并开通绿色通道,切实提高救治效率。
接下来,我市将根据宁波市急救中心关于标准化急救站点建设要求,按照人口分布和医疗资源配置情况,逐步建设标准化中心急救站点、一般急救站点和卫星急救站点;并在资金允许情况下扩大市急救中心面积,提升院前急救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探索共建共管模式
构建医疗保障格局
市急救中心目前共有医护人员41人,要撑起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还远远不够。
因此,市急救中心在“独立型”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实行“直属型+共建型”运行模式作为补充。
独立型意为院前急救服务完全独立于医院系统,拥有自己的管理和运作体系,拥有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完善的急救网络、专门的急救车辆和设备,能够提供高效、专业的院前急救服务。市急救中心于2012年从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急诊科分离,正式成立市卫健局下属的独立法人机构,独立服务广大市民。
我市现有的22个急救点中,包含2个直属型急救站点(市急救中心进行直属管理)和20个共建型急救站点,即由市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和共建医疗单位的兼职人员共同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包括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转运等日常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及其他应急医疗任务和指令性工作等。市急救中心负责提供质控管理,包括急救知识培训、内审管理、远程技术指导等,不断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专职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比例,全面增强院前急救队伍的综合实力与稳定性。
学生们正在参加急救知识培训。
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开展了9期医疗急救技能系列培训班,累计培训急救医生191人、急救护士190人,另开展急救员(驾驶员)岗前培训,帮助25人提升了急救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技能。此外,召开质控中心管理工作会议、举办第一届余姚市院前医疗急救技能竞赛、成立余姚市医学会院前急救分会等,进一步强化了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了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院前医疗急救“生力军”,让市急救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切实贯彻与实践。2024年,共有267名急救人员参与到了各类赛事、重大活动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急救与医疗保障工作中,为维护市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5年,我市将持续深化共建模式,建设完善的跨单位医护人员协同管理机制,确保在每次院前急救任务中配足人、用好人。不断创新急救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急救队伍,同时加强对在职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通过重新制定急救人员绩效分配方案等,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吸引力。
探索在夏季的市全民健身中心、杨梅节期间的杨梅山等短期人口密集流动区域,以及体育中考、高考等重大活动时,设立临时流动急救点,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抢救设施设备,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医疗急救保障。
在现有14个“24小时站点”和8个“8小时站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共建急救站点配置,依据服务人口比重和呼救、出车数量,动态调整部分共建急救站点的服务时长。初步拟将低塘急救点、小曹娥急救点纳入建设对象,延长两地急救服务时间。
此外,市急救中心还着力强化跨部门协作,与高速交警保持联动,共同构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交通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展开救援,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双方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急救资源的有效调度和救援行动的高效协同。
“我们还在探索与消防救援支队展开合作,建立联合响应机制。这样一来,在遭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我们的医护人员也能够实现快速反应,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到达现场,发挥最大的救援效能。”市急救中心副主任曹科说。
打造社会急救体系
全民共筑健康防线
尽管医护人员在一线不懈地进行院前医疗急救,急救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与应用依旧不可或缺。每一位市民都是社会急救体系的关键一环,能够在紧急时刻勇敢站出、正确施行救援,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应成为大家共同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
市急救中心作为浙江省急救志愿者培训基地之一,积极举办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活动,鼓励志愿者加入到浙江省“救在身边人人救”志愿者队伍中,共同推动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学生们正在参观急救车,了解车内的急救设施、设备。
2024年,市急救中心累计对公司员工、学校老师、学校学生、机关单位职工等群体,开展浙江省急救志愿者培训、甬有急救培训17次,共有585人受益。一次次培训不仅有力传播了急救知识,储备了社会急救队伍,也使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走进市急救中心,参加“开放日”等活动、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急救技能。
市急救中心采用优先调度系统(MPDS),即调度员第一时间对目击者进行简单、易操作的指导,使急救现场人员可以实施简便易行且高效的自救与互救,使患者在120医护人员到达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指导,有效填补急救车到达之前的急救窗口期。若市民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基础,那么在接到调度员的电话指导时,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执行急救措施,从而极大地提高现场急救的成功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发放出大量电流经过心脏,以终止心脏所有不规则、不协调的电活动,使心脏电流重新自我正常化,常被称为心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它的使用没有过高的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AED,有机会在紧急情况下拯救生命。
2024年,我市在原有165台AED的基础上,针对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了精心规划,新投放了345台AED,实现了公共急救设施的全覆盖。同时,为确保这些AED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得到有效利用,每个投放点位还培训有5名专业的应急人员,让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采取行动,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如何快速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AED?市民可以打开微信小程序宁波AED地图,查询AED点位,也可以在浙里办APP中的“浙里急救”平台,寻找AED分布点位导航图。如需要进一步接受专业指导,可以按下浙里急救的一键呼叫120,附近经过专业培训登记注册的志愿者会立刻赶往现场展开救援。
照片由记者胡张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