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菜籽油这样选购更健康
5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菜籽油这样选购更健康
2024年5月1日起,新版《菜籽油》(GB/T 1536-2021)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不仅对菜籽油的分类和质量指标进行了调整,更强调了适度加工和营养保留的重要性。这一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科学的食用油选择依据,也引发了人们对菜籽油健康使用方式的关注。
菜籽油:高烟点与营养兼得
菜籽油,又称油菜籽油,是从油菜籽中提取的植物油,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和油酸,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此外,菜籽油的烟点较高,这意味着在高温下烹饪时不易产生有害物质,非常适合用于煎、炸等烹饪方式。
根据新国标,菜籽油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菜籽原油和成品菜籽油两类;按油菜籽中油的芥酸含量分为普通菜籽油和低芥酸菜籽油。一般菜籽油的油酸含量为40%左右,而高油酸菜籽油的油酸含量可高达85%。新标准明确规定不适用于高油酸菜籽油。
健康油炸的关键要点
选择合适的菜籽油
传统压榨的菜籽油不耐高温且易产生有害物质,不适合油炸。建议使用高度提纯精炼的菜籽油,因其更耐高温、稳定性好。
控制油温和炸制时间
油温过高或炸制时间过长都会导致营养流失并产生有害物质。例如,在炸制丸子时,油温应控制在160-180℃。炸花生米则需分两次炸制,第一次油温四成热(约120-150℃),第二次五成热(约150-180℃)。
避免反复使用
即使是精炼菜籽油,在高温下也不宜反复使用,以免生成有害物质,影响健康。
处理泡沫问题
菜籽油在加热时可能因磷脂含量高而产生泡沫,这会影响菜品口感。可先将油烧热至冒烟后放凉再用,以减少泡沫。
实用技巧与建议
如何选购优质菜籽油
- 选择大品牌、有质量保证的产品
- 注意查看产品标签上的加工工艺(压榨或浸出)和质量等级
- 优先选择低芥酸菜籽油
油炸前的食材处理
- 食材要沥干水分,避免油溅
- 可以先用低温预热食材,再升高油温炸制
油炸后的余油处理
- 使用细密的滤网过滤残渣
- 存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
- 不要与新油混用
菜籽油与其他食用油的搭配使用
- 可以与其他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交替使用
- 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选择合适的油品
健康饮食的平衡
虽然菜籽油是健康的选择,但油炸食品仍应适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量是每人每天25—30克。对于特殊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控制摄入量。
常见误区
动物油没有植物油健康,最好不要吃?
烹调油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包括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等;常见的动物油包括猪油、牛油、羊油等。植物油和动物油最大的区别在于,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选择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关键要看个人日常膳食组成。如果平时吃猪肉、牛肉、羊肉比较多,建议烹调油尽量选择植物油;如果平时素食比较多,也可以适量使用动物油烹饪。食用油只提供能量,吃的量应该越少越好?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食用油除了提供能量,还有其他营养功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维生素E、植物固醇。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约占食用油的99%,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甘油三酯是甘油(约10%)和脂肪酸(约90%)组成的。脂肪酸种类很多,不同品种植物油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不同,营养也不相同,有些脂肪酸是人体必不可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如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主要从植物油中摄入。植物油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在烹调中赋予食物特殊的色、香、味,增进食欲,增强饱腹感,节省蛋白质,适量摄入能够满足生理需要,促进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利用,对维持人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烹调油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应该适量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量是每人每天25—30克。反式脂肪酸不好,一点都不能吃吗?
脂肪酸包括顺式和反式两类,反式脂肪酸有三个来源:1.来源于天然食物,如牛羊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植物油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2.植物油氢化和精炼过程中会产生。3.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大多属于顺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的风险,但是一点也不吃几乎做不到,因为牛羊肉和奶制品及植物油中都有。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有几个小窍门:1.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用油的使用量,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油炸煎炒。2.购买包装食品注意看营养标签,尽量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低的食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菜籽油是适合油炸的食用油之一,但需选择优质产品并注意正确的烹饪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