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万绿湖:5A级景区的生态保护秘籍
河源万绿湖:5A级景区的生态保护秘籍
万绿湖,又名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区总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自1958年建成以来,万绿湖一直保持着国家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源地。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915种维管植物和158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近年来,万绿湖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了平衡,不仅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带动了周边乡村振兴发展,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70.6亿元。
万绿湖的生态保护措施
万绿湖的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禁止水产养殖:为保护水质,万绿湖自1958年建成以来就禁止在湖内进行水产养殖。这一措施有效避免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万绿湖周边建有多个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同时,湖区周边的农家乐和民宿也被要求对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后方可运营。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万绿湖周边的农业活动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设置拦漂点:在汇入万绿湖的16条支流上设置拦漂点,阻挡各种会引起水质变化的漂浮物进入湖区。同时,每天有专门的船只负责打捞水面垃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推行“人放天养”生态渔业模式: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发挥增殖渔业的生态功能,实现以渔抑藻、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有效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万绿湖的生态保护成效
万绿湖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质保持优良:万绿湖的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可以直接饮用的优质水源。湖水清澈见底,富含多种矿物质,口感清甜。
生物多样性丰富: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植物184科589属915种,珍稀濒危植物7科9属9种。其中被中国植物红皮书等收录的珍稀濒危植物种(濒危度均为渐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分别是金毛狗、水蕨、苏铁蕨、樟树),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收录的共3种(分别是花叶开唇兰、竹叶兰、见血青)。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132属15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小灵猫、穿山甲),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近年来,湖区还首次记录到罕见鸟类翠金鹃的踪迹,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蓝喉蜂虎也在万绿湖地区大量出现。
生态环境优美:万绿湖周围的群山以及360多个岛屿均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万绿湖的生态旅游发展
万绿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收入可观:自1995年开发旅游以来,万绿湖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70.6亿元。
带动就业创业:万绿湖周边的市民投身旅游行业,大批年轻劳动力回乡创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近年来,湖区周边涌现出精品民宿超百家,农家乐307家,每年营业额达1.17亿元。
促进乡村振兴:万绿湖以景区为龙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约9.1万人就业。
万绿湖的未来展望
万绿湖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未来将面临更高的生态保护要求和发展机遇。一方面,景区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确保水质持续优良,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景区将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万绿湖的成功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万绿湖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