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周到民国: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
从夏商周到民国: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到民国时期,每个时代的服饰都凝聚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历程。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各个朝代的服饰风格和流行款式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从夏商周朝到民国时期,风格不一,但每一次都是随着历史潮流的变革而改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的服饰呢?
夏商周
在夏商时代,是中华的最早朝代。那时期的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人将头发束成髻,追求简单便利。
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实用性。他们通常穿着上衣和下裳,因此我们所说的"衣服"源自这个时期。
随着西周时代的到来,社会等级制度在服饰中变得更加明显。"冠服"的概念也随之出现,随后衍生出祭祀服、宫廷服、军装甚至丧服。
孔子曾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说明夏商周三代的服饰发展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周朝设有专门负责服饰事务的"司服"官职。
春秋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代,织绣工艺取得了巨大进步,导致服饰材质变得更加精致,种类也变得更加繁多。
花锦在河南襄邑地区盛行,而冰纨、绮、缟、文绣在山东齐鲁地区广受欢迎,风靡全国。
当时,王侯们身穿华丽服饰,引领了臣民和客人效仿的潮流;珠玑饰品、腰金、玉器、华丽衣裘等装饰物备受追捧。
上层社会的着装风格变得豪华宽松,而下层社会则更加朴素简约。深衣被视为遮掩身体的服饰,是士大夫们居家穿着的便服,也是百姓们的礼服,男女皆可穿着。
秦汉时期
秦朝时期的服饰与战国时代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依旧保持着“褒衣大群”的风格。
主要服装样式以袍为代表,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子也有长短不一的设计。曲裾深衣是汉服深衣的一种,在秦汉时期是非常常见的服饰之一。
在汉朝,冠服制度大多延续了秦朝的传统。服饰种类包括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设计上有交领、右衽、系带、宽袖等特点。
女性的着装通常是衣裙两件套,也有长袍的穿着方式。
到了汉朝时期,女性裙子的样式更加多样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则被认为是上古宫廷中的珍宝,其华丽程度令人目眩神迷。
如今,这些服饰已经在民间变成了传说,引人遐想。
魏晋南北朝
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与汉朝相比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服装上装饰着名为“纤髾”的物品。
所谓的“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位置的饰物,通常由丝织物制成,呈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状,层层叠加。
而“髾”则是指从围裙中伸出的飘带,由于飘带长度较长,行走时如同燕子飞舞。
在南北朝时期,女性服饰与魏晋时期相似,主要以宽松为主,采用对襟束腰的设计,下身穿着条纹间色裙,用帛带系扎腰部。
然而,从晋代的杂裾垂髾服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去除了拖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延长,将两者融为一体。
此外,女性的下身装束除了条纹间色裙外,还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多种不同的色彩和款式。
隋唐
隋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继承了南北朝的遗产,为唐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隋朝和初唐时期,女性的服饰流行趋势是窄袖高腰长裙,裙子系在胸部以上,这种风格可以在敦煌莫高窟的隋代女性进香图中看到。
隋朝的贵妇们常常穿着带翻领的小袖外衣,而仆人和舞女则喜欢穿着小袖衫和高腰长裙,腰间系着腰带,肩上披着轻薄的纱罗,长度一般超过两米,环绕在肩膀上,落在双臂之间。
到了中唐和初唐时期,女性的服饰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窄袖逐渐变宽。
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服饰的样式越来越宽松,直到晚唐时期,女性的服饰袖子宽度经常达到四尺以上。
唐末时期,出现了一种称为“诃子”的内衣,它是根据外衣的特点而设计的,唐末的女性喜欢穿着“半露胸式裙装”,上身穿着诃子来遮掩胸部。
宋元
宋朝时期继承了唐朝的服饰传统,女性的穿着主要包括衫、襦、袄和裙子,上半身穿窄袖短衣,下半身穿长裙。
在宋代,女性通常会选择穿着褙子,这种服饰通常是对襟、窄袖的设计,领口、袖口和衣襟下摆都装饰着精美的边饰。
衣襟经常敞开,不用纽扣或绳带扎紧,展示内衣的设计,内衣风格独具时代特色,除了紧身抹胸外,还有一种围绕腰部的腹围,这种帛巾常选择黄色,被称为“腰上黄”。
元代的女性服装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风格。汉族女性保留了宋代的传统服饰,包括紧身的褙子、衫襦和云肩等。
平民妇女常穿半臂襦裙,而贵族妇女则更喜欢宽大的袍式服装,袖子像灯笼一样宽大,袖口狭窄,袖子上下宽松,衣裙拖地。
明清时期
在明朝时期,女性的服饰主要包括褙子、比甲和裙子等款式。这些服饰大多受到唐宋时期的启发,恢复了汉族传统的穿衣风格。
褙子分为宽袖和窄袖两种,窄袖褙子的袖口和领口都装饰有花边,而领口花边仅延伸至胸部;而宽袖褙子则只有衣襟上有花边,领口一直延伸至下摆。
比甲类似褙子但没有袖子,在明代中叶开始流行穿比甲的风气,尤其受年轻妇女青睐,到了清代,这种服饰更加流行,并不断进行改革。
在清朝时期初期,女性的服饰为圆领、右衽、平袖、前后开衩的长衣,后来演变为左右开到腋下,并且开衩的顶端常饰有云头。
旗袍的纹样变得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加精致,纹样种类繁多,各自寓意深远。
在清代,汉族和满族女性的服饰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汉族女性在康熙、雍正时期仍保留明代的风格,流行小袖衣和长裙;
而到了乾隆时期,衣服逐渐宽松缩短,袖口加宽,并开始出现云肩;到了晚清时期,城市女性已开始穿裤子,衣服上镶花边和滚牙子,这成为奢华服饰的主要特征。
民国时期
在民国时期的二十年代之前,女性主要穿着袄裙式样的服饰(上身穿袄,下身穿裙),袖子宽大,下摆呈圆角,裙摆上提,款式不断变化;
到了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流行起来,袖口变窄,下摆缩短,腰线更加修身;三十年代,旗袍达到了全盛时期,演变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四十年代起,旗袍样式更趋向无袖,衣长缩短,领口降低,更加轻便合体。旗袍成为当时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总体而言,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服装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不同阶段。
受到民族和地域的影响,每个时代的服饰都融合了独特的元素,这使得中国文化变得绚丽多彩、繁荣丰富,充满了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