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超半数毕业生扎根湖南基层
邵阳学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超半数毕业生扎根湖南基层
邵阳学院坐落于千年古城邵阳,这里不仅是魏源故里,更是该校培养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沃土。学校由邵阳师专、邵阳高专和邵阳医专三所学校合并而来,长期以来,坚持服务地方,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基层输送了26万余名优秀人才。
一体优化:“三重设计”回应“社会之需”
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平介绍,学校2024届毕业生中,55.48%选择在湖南省内基层一线就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基层电网企业就业比例超过53%,进入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毕业生人数连续数年位列湖南三强,全国百强。学校9次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连续3年获评“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并获批湖南省首批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基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一体优化”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共识、共享、共治”为原则,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最大“互补性”,做好三大顶层设计——重构学科专业、重塑培养体系和重组教育资源。
学校瞄准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邵阳市“3×3”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新能源、大健康、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一方面,对接湖南工程机械、邵阳特色轻工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另一方面,对接湖南食品加工、邵阳生态绿色食品加工、中医药产业,打造“生物与医药”学科专业群等。同时,积极建设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慧农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区域急需专业,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七个共同”:“双向循环”带来“双方受益”
如果说“一体优化”是邵阳学院的“认识论”,那么“七个共同”则是落实理念的“方法论”。“七个共同”即共订培养方案、共建校企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施培养过程、共评培养质量、共享产教成果,搭建起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桥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建构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双循环递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邵阳武冈豆腐生产为例,邵阳学院“青菽”师生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从武冈卤豆腐传统熟浆工艺入手,解决了豆腐生产的熟浆工艺问题。他们调研了30多家以传统熟浆工艺生产豆腐的小型企业,记录了所有工厂泡豆、磨浆、煮浆、分离等工序的工艺参数,分析每道工序的原理和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研发出豆制品二次浆渣共熟制浆新技术,突破了传统豆制品的制浆工艺理论,打破了国外熟浆技术垄断,将一粒豆子做成了十亿元产值。
2024年,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硕果累累:1月,“特种装备用液压件设计与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入选第一批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2月,附属第二医院获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月,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该校;6月,与重庆大学共享共管“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月,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获得4枚铜奖;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12月,“湘味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装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认定,教育基金会成立。
无论是乡村的三尺讲台还是广袤田野,无论是城市的社区还是工厂的车间,邵阳学院师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用自己的所学镌刻下奋斗的足迹。“服务地方,建功基层”是新时代掷地有声的浪漫诗篇,邵阳学院通过“一体七同”所营造的产教融合、校城共生共荣的紧密关系,如舒婷《致橡树》中所言:“叶相触在云里,根紧握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