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中西合璧建筑里的阅读新地标
徐家汇书院:中西合璧建筑里的阅读新地标
徐家汇书院,这座上海文化新地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八方来客。书院得名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这位出生于上海的明代科学家,不仅在天文、历法、水利等领域卓有建树,更是中国最早接触并吸收西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书院入口处醒目的“徐家汇书院”五个大字,正是出自徐光启的手迹,而书院的英文标识“ZIKAWEI”则采用了上海方言的威妥玛式拼音,彰显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步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开阔的巴西利卡风格中庭。巴西利卡,这种源自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其穹形屋顶和对称立柱而著称。徐家汇书院的中庭空间高14米、长28米、宽8米,设计师巧妙地将这一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创造出既庄重又灵动的空间氛围。中庭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光启之门”的艺术装置,这座高达14米的巨型牌楼,运用3D打印技术重现了土山湾牌楼的风貌,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对传统形态进行解构与重塑,形成网格化镂空的新形象,晶莹剔透的造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书院内部设计别具匠心,以平层与夹层交错布局,打造出八个主题各异的“光盒空间”。这些空间以建筑、教育、文学、传藏、工业、音乐、电影等为主题,通过形态各异的融合书架,展示着丰富的馆藏资源。中庭内一张酒红色的“海上长桌”,可同时容纳50人在此阅读,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徐家汇书院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个集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书院设有近800个阅览座席,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自2022年开放以来,已接待读者逾263万人次,借还图书达132万册次。书院还推出“一键转寄”服务,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借阅便利,更有各类文博主题展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书院的建筑设计由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主持,其“白盒子”外观既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简约美学,又与周边的历史建筑和谐相融。开放式廊道、24小时阅读区、挑空阳台等设计,无不体现出“人书一体”的阅读理念,让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徐家汇书院位于素有“海派文化之源”美誉的徐家汇源核心区域,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书院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与学习空间,更成为展现上海城市文化魅力的新地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科技与人文共鸣,徐家汇书院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纷至沓来,共同探寻知识的奥秘,感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