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获重大突破,新品种助力农民增收2亿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5: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获重大突破,新品种助力农民增收2亿元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传来喜讯:由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2024年度订单收购量达到102万吨,面业企业以每公斤加价约0.2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仅优价部分就助力麦农增收约2亿元。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为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麦578”是作科所与棉花所合作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采用阶梯式杂交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产量偏低、适应性较窄的问题。该品种通过了黄淮南片和黄淮北片两个区域的国家审定和新疆南疆审定,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山西、新疆等8个小麦主产省区种植,连续三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在河北邢台万亩区和新疆喀什千亩方实收,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1.1公斤和609.1公斤。因该品种早熟优质高产的突出特性,被确定为河北绿色吨半粮建设的首选品种。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农科院在小麦育种领域的持续创新。近期,作科所联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等机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从我国近70年育成的5000多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17个品种,从头组装它们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并对精准鉴定出的近25万个结构变异分析,发现跨着丝粒区域是小麦品种分化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7个中国小麦品种展现出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全球其它国家近30年育成品种。研究推断,这是由于我国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相对较慢,一定程度保留了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持小麦品种较高的韧性。这为未来作物育种体制的调整提供了参考。

更令人振奋的是,作科所李立会研究员团队在“小麦-冰草”远缘杂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冰草属植物是小麦的近缘野生种之一,具有优秀的抗旱、抗寒、抗病性。经过36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成功攻克了远缘杂交的三大障碍——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后代“疯狂分离”,创建了一套小麦远缘杂交新技术体系。目前,已育成15个新品种,还有39个后备新品种正在试验中。这些创新种质不仅具有多花多实的高产特性,还对多种病害表现出广谱抗性,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这些突破对农民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新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以“中麦578”为例,仅2024年度就帮助农民增收2亿元。同时,这些突破也为我国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有助于提升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评价说:“从种质材料到新品种,从多花多实到多抗,这些品系(种)的潜力还是蛮大的,应该把这个优势转化为生产的优势,造福小麦育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也表示:“普冰的抗病性就是综合性的。希望未来对普冰的品种利用上,通过挖掘不同的抗性资源,合理布局,形成生物屏障,对多种小麦病害产生持续的控制力。”

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如刘旭院士所说:“中国小麦种质资源和重大品种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前后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要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第二阶段是单倍型和单倍型区段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大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对重要性状形成的影响,也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小麦的基础研究逐步迈入世界领先水平。此项工作必将推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加速重要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研究。”

随着这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小麦生产有望迎来新的飞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